胎儿胆囊结石或称胎儿胆石病,是在胎儿期胆囊内发现结石、泥沙或回声光团,常在孕妇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胎儿胆囊结石发病罕见,目前其病因、临床意义及自然发展史尚不清楚,现将我院2006年3月—2012年1月超声诊断的3例报告如下,探讨超声诊断胎儿胆囊结石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超声诊断胎儿胆囊结石病例,自2006年3月—2012年1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门诊孕妇,其中晚期妊娠1例,中期妊娠2例,胎儿出生后再行超声检查及CT检查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装置,应用kertz-73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频率4MHz,孕妇平卧位,暴露腹部并涂耦合剂,探头置于孕妇腹部作常规胎儿超声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双顶颈、头围、颅内结构(小脑横径、后颅池、第三脑室、丘脑等),腹围、胎儿内脏结构、股骨、肱骨、四肢、胎儿颜面部、心脏、脊柱、羊水、胎盘、脐血流等。
2.结果
胎儿胆囊结石病例中,1例晚期妊娠胎儿筛查,各生物测值指标均为正常范围,观察胎儿内脏结构时发现,胎儿肝右叶胆囊区见2个强光点回声,直径分别为4mm×3mm、4mm×4mm,呈“等号征”后方伴明显声影,多个切面扫查,强光点及声影仍存在。2例中期妊娠胎儿超声检查,各生物指标测值均符合正常中期妊娠标准,在观察胎儿内脏结构时,见胆囊稍大,胆囊内、胆囊颈部见多个强光点、光团回声,光团最大直径为3mm×6mm,呈上下排列,1例强光点呈“簇集状”,后伴声影,再行多切面扫查,强光点、光团及声影仍存在。胎儿出生后经超声复查及CT检查,新生儿胆囊内强光点、光团仍存在,更明确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胆囊结石。
3.讨论
胎儿胆囊结石和胆道系统约第5周从肝憩室发育而来,最初肝外胆道系统上皮增生,管腔暂时闭塞,直至12周,胆囊出现腔化,所以孕12周以前不能检查胎儿胆囊结石。经阴道超声,13~14周可显示胎儿胆囊,中、晚期孕胎儿胆囊显示率可达82.5%~100%,而32周后胎儿胆囊具有收缩功能,对晚孕期胎儿胆囊显示率较低。胎儿胆囊不显示时还应警惕胎儿胆囊发育不全或胆囊缺如及合并其他先天畸形,以十二指肠闭锁、胆道闭锁、多脾综合征、先天性囊性纤维化等。单纯性胆囊增生,胎儿预后无明显改变,胎儿胆囊增生与某些染色体异常有关,若双胆囊、胆囊内见分隔光带,将胆囊分成2个无回声区。胎儿胆囊内强回声多为胆囊结石或胆泥或胆固醇结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以胆囊结石可能性大,自发性消失的可能性较小。胆泥或胆固醇结晶常为一过性,多自发性消失。常规的中期妊娠胎儿产前筛查中发现的胎儿胆囊结石及新生儿胆管结石对新生儿因结石引起的梗阻,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胎儿或小儿胆囊结石以胆色素结石为主,胆固醇结石较少见,结石呈球形或椭圆形,常为单发,直径约为0.5~5cm,因比重较轻在含碘胆汁中可以飘浮,混合性结石以胆红素、胆固醇和碳酸钙不同的比例混合组成的结石,常为多发,颗粒较小,一般直径不到1cm,相互堆切成多面体,故在几例病例中胎儿胆囊结石呈多发泥沙样细小颗粒回声,胎儿检查中发现胆囊结石或胆管内见整齐、清晰的高回声平行光带,不见虫体运动,多为蛔虫死于胆道内。胎儿及新生儿胆道蛔虫未见报道,而由于发现的胎儿胆囊结石,故在超声检查诊断中应高度警惕。
鉴别诊断:胎儿胆囊结石应与肝内胆囊结石、肝内钙化灶、胆囊结石、胆道蛔虫鉴别。
肝内胆管结石:肝内沿胆管分布区见一个或多个散在或簇集在一起较小的强回声团,后伴声影,若肝内胆管阶段性钙化,胆管壁钙化呈小“二”号样强回声,伴明显声影。
胆总管结石:较大的强回声团位于胆总管内伴声影,胆总管可扩张,若声影不明显,应与胆道蛔虫鉴别。
胆道蛔虫症:胆总管扩张,内见长条形高回声“平行”光带,边缘光滑,清晰,前端稍圆钝,蛔虫死于胆道内,扩张的胆管内见管壁后方紧贴的条形或团块状高回声团无声影,蛔虫已萎缩、腐烂、胆囊内回声与胆总管回声声像图相似,虫体进入胆囊颈部,可见等号状“平行光带”位于胆囊开口处,全部钻入胆囊,则在胆囊内见弧形或卷曲状“平行光带”,胆囊肿大。
肝内钙化灶:肝内见点状或团块状强回声,较大者伴声影,较小者均无声影,胎儿检出肝内钙化灶,出生后可在新生儿期消失。钙化灶可位于肝脏表面,肝实质内或肝内血管内,位于肝脏表面的钙化灶常与胎粪性腹膜炎有关。肝实质内钙化灶常与缺血块坏死、出血等有关,而肝血管内钙化与肝内静脉或脐静脉内血栓形成有关,肝实质内点状钙化灶则与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感染及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
总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胆囊结石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提供正确的诊断依据。
阐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义、思路和方法。各论分为四章,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颌...[详细]
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术理论、操作规范、材料器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