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2项新的研究,HIV的掮客——即让该致命病毒进入免疫细胞内的分子——不再列于结构生物学家的通缉要犯名单之上。这一分子——即HIV-1包膜(Env)三聚体——一直是颇具争议的对象;在今年初,科学家们声称已经用低温电子显微镜看见了其稍纵即逝的结构——它一直以难以被定性而出名,但是一些业界人士对该结果提出了质疑。
如今,在2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不仅提供了Env三聚体的更高分辨率的视觉材料,而且他们是用2种不同的技术做到的。科学家们能在解密该分子的结构上取得进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HIV表面的唯一抗原,因此它也是自然发生的抗体——及对可能的疫苗来说——的唯一标靶。
为了全面地观看这一重要的分子,来自2个小组的科学家用低温电子显微镜(如先前所做的)及用X射线晶体学研究(这是一种能比其低温对等方法提供更高分辨率视觉材料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观察。
Jean-PhilippeJulien及其同事让该Env三聚体与一种广谱中和抗体结合并接着在4.7埃得到了所产生的复合物的晶体。
在一个用相同的三聚体分子但抗体不同的相关试验中,由DimtryLyumkis领导的一组科学家使用了低温电子显微术——它与今年初所做的一项有争议的研究中所用的方法类似,但却得到了一个有着更高分辨率的三聚体/抗体复合物。
至关重要的是,由Lyumkis等人所获得的低温电子显微镜结构与Julien小组所介绍的晶体学结构相符。对来自两个小组的结合的复合物进行观察可获得对该三聚体结构特征(包括人们长期以来寻找的融合前的三聚体形状)的重要了解。
这项工作代表了科学家们朝着对HIV的侵入机制的理解所迈出的重大一步。通过提供对Env三聚体结构的一个更仔细的观察,它可能也会帮助指导基于结构的HIV疫苗的设计。
世界艾滋病日专题文章展示:
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
科学家艾滋病毒“内应”高清三维照片
科学家发现更致命的新型HIV变种
简短的降低风险辅导对HIV传播感染无效
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疫苗能增加感染AIDS的风险
新发现表明HIV病毒库比以前估计的大60倍
男同性恋人群成为艾滋病的“重灾区”
科学家首次解析艾滋病病毒受体三维结构
《科学》:科学家已掌握艾滋病入侵人体“中介”
科学家向艾滋病病毒侵入机制迈出的重大一步
单克隆抗体或成治疗艾滋病(HIV)的有效途径
科学家有望开发更有效对抗HIV病毒的方法
NEJM:艾滋病新治疗效果好
研究发现:艾滋病可隐藏在两种分子中不被发现
纳米颗粒作为HIV疫苗佐剂研究取得进展
爱思唯尔:艾滋病何时才能被终结
《自然》:解答为何HIV病人抗体反应比较弱
奥巴马宣布HIV感染器官移植研究禁令解除
世卫组织:青少年陷入艾滋病毒服务深渊
艾滋病新突破:母乳中蛋白质或抵抗
联合国:亚太“抗艾”有进步但仍存障碍
Nature:科学家研发出估计艾滋疫情动态的新方法
微量营养补充剂可降低艾滋病患病风险
*《科学》:HIV病毒表面蛋白揭露
*PNAS:HIV复制或非引发病毒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
*云南省艾滋病死亡率首次下降
*《艾滋病》干细胞疗法或重建艾滋患者免疫功能
*从“死刑”到“有期”:治愈艾滋不再是梦
*奥巴马:NIH资助1亿美元研究艾滋病治愈疗法
文章正在更新中……
了评估银屑病关节炎(PsA)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研究人员进行...[详细]
皮肤癌患者体表的癌细胞正在如何变化?要是能直观地看到这些“原生态”癌细胞就好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