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坛推荐 > 2012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李小刚教授专访

2012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李小刚教授专访

2012-07-03 22:05 阅读:1750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北京市脑血管病防止协会急性期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李小刚教授 2012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于6月29~7月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我们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李小刚教授。 一、在今年的天坛会上,您将关注哪些内容?
 
 

北京市脑血管病防止协会急性期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李小刚教授

    2012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于6月29~7月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我们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李小刚教授。

    一、在今年的天坛会上,您将关注哪些内容?

    李小刚教授:每年的天坛会都是我们国家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专家最全的一次脑血管病会议。今年的天坛会,我最关心的是可以采取哪些真正有效的行动以减少卒中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二、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近半年来有什么新进展吗?

    李小刚教授:最近半年,关于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面,总的来说没什么特别大的进展。现在,血管再通治疗仍然是急性 缺血性卒中一个有效的方法。但是,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溶栓治疗率、急性期病人及时到医院的就诊率均很低,从而影响了急性期的治 疗率。因此,在这些方面我们的血管再通治疗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治疗;其次,是依靠一些新技术的进展,比如机械取栓、碎栓的血管再 通技术,这可能也是将来的发展方向。

    三、对于缺血性卒中,目前大家讨论的热点是什么?您又是如何看待的?

    李小刚教授:关于缺血性卒中,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早期的血管再通治疗问题。目前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的最有效的方 法仍然是静脉rt-PA的溶栓治疗。但其治疗的时间窗仍然很窄,是发病后3~4.5小时内。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各个医院的静脉溶栓率。这是一个很 大的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国家、患者的教育、医生的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因此,这是我们目前最关注的地方。另一方面是相关的新技术。由于现在血管内治 疗的技术发展很快,我们需要关注它。但是血管内治疗的成本效益是一个问题。病人需花很多的钱可能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这也是将来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因此, 基于目前真正有效的静脉rt-PA溶栓治疗率如此低的情况下,提高其溶栓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四、对于近期公布的IST-3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后6小时内静脉给予rt-PA的研究结果,您是如何看待的?

    李小刚教授:IST-3的研究目的是希望把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时间窗再延长。从发病后的3小时扩展到4.5小时, 是花了大概13年的时间所取得的进展。IST-3试验希望把时间窗提至发病后的6小时。我们希望得到一个阳性结果。我认为这个试验会给我们提出一个很有希 望的前景,时间窗也许应该可以达到6个小时,但是选出真正适于发病6小时内溶栓的病人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五、您将在今年天坛会上就“伴有意识障碍的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做发言。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您报告的侧重点?

    李小刚教授:在临床上,缺血性卒中伴有意识障碍的病人预后很差,致残率、死亡率非常高。若不给予这部分病人血管内再通治疗的话,按照目前的治疗方法,其致残率、死亡率非常非常高。

    在此次天坛会上,我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这个主题。第一,识别出伴有意识障碍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而且是适合溶栓的患者。这一点很关键,这考验的是临 床医生的能力。需要医生在短时间内鉴别出是缺血性卒中伴有的意识障碍,还是其他原因伴有的意识障碍,然后再考虑溶栓问题。第二,这种病人的溶栓治疗方案可 能跟一般的病人不完全一样,这值得我们去探讨,包括给药剂量、给药途径(静脉、动脉还是静脉+动脉?)。因此,我将根据所查阅的一些国际上相关治疗的文 献,跟大家分享。希望能够挽救一些致残率、死亡率如此高的缺血性卒中病人。

    六、我国临床上对伴有意识障碍的缺血性卒中的溶栓策略,同国外或指南比,存在什么差异?

    李小刚教授:关于有意识障碍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目前指南上没有单独地列举出来。国内外均缺乏这方面的证据,目前仍然是一些临床经验的治疗。在国际上只有一些病例报道的治疗,还没有相关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这些病人主要是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的病人,这些病人往往有椎基底动脉的狭窄,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预后相对较差,临床变化较多。这部分病人溶栓治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去研究、探讨。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