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各种大手术广泛开展,AKI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目前已经成为慢性肾脏病及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AKI的诊断标不断完善,但是基于血肌酐和尿量的分期标准并不能很好反应AKI病程进展,还有待寻找能有效改善临床预后的AKI早期预测和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指标,此外,AKI常见于临床各科室,因此多学科紧密协作对AKI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但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多学科联合介入模式。
1.Scr轻微升高即可诊断
AKIN共识规定了诊断AKI的时间窗为48 h,只要血肌酐轻微升高(≥26.4 μmol/L),就可诊断AKI。
2004年,急性透析质量指导组 (Acute dialysis quality initiative group,ADQI)制定了AKI的“RIFLE”分层诊断标准,将AK1分为如下5期:风险期(Risk of renal dysfunction,R期);损伤期(Injury to the kidney,I期);衰竭期(Failure of kidney function,F期);功能丧失期(Loss of kidney function,L期);终末期肾病期(End-stage renal disease,E期)。
但这一新分期标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诊断AKI灵敏性和特异性不高,且未考虑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对肌酐的影响。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GFR)改变建立于与基础值对照的基础上,ADQI推荐MDRD公式(eGFR:75~100 ml/1.73m2为正常值)作为参照,以评估的GFR推算真实的GFR,但对于GFR短期内变化较大的患者不适用。
2005年,急性肾损伤网络专家组(Acute kidney injury network,AKIN )制定的新AKI共识以“AKI”取代了传统常用的“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 ”,将AKI定义为:肾脏功能或结构方面异常(包括血、尿、组织检测或影像学方面的肾损伤标志物异常),时限≤3个月。AKIN诊断标准为:肾功能在48 h内突然减退,表现为血肌酐升高,绝对值≥26.4 μmol/L;或血肌酐较基础值升高>50%;或尿量减少[尿量<0.5 ml/(kg·h),时间超过6 h]。AKIN共识仍然使用RIFLE 分层诊断标准,但仅保留前3个急性病变期,且对分级标准作了调整(见表)。
AKIN共识规定了诊断AKI的时间窗为48 h,强调了血肌酐的动态变化,与ADQI相比,AKIN共识规定只要血肌酐轻微升高(≥26.4 μmol/L),就可诊断AKI,此种情况可能被RIFLE漏诊,故提高了诊断的灵敏性,为临床AKI早期干预提供了可能性。
需注意的是,单以尿量改变作为诊断与分期标准时,需考虑影响尿量的一些因素,如尿路梗阻、血容量状态、利尿剂使用等。由于AKI是临床综合征,AKIN共识是否适用于不同病因和不同临床情况下的AKI,尚需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有学者提出目前的ADQI分期和AKIN分级并不适用于肾小球病变,故以肾小球-小血管病变为主的患者中是否应象重症监护病房(ICU)以肾前性病变、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为主的患者一样适用于AKI诊断标准,并早期干预尚值得探讨。
2.AKI患者易进展至终末期肾病
31.3%的老年AKI患者(>65岁)无法恢复正常肾功能,这部分患者肾功能恢复的可能性下降28%。糖尿病患者发生AKI后,其进展至ESRD 的风险为普通人群的1.24倍。
AKI发病率逐年增高,1988~2002年,AKI的发病率增加了近5倍。在普通住院患者中AKI发病率为3%~5%,而ICU中更是高达30%~50%;与此同时,临床医生对于AKI的预后及转归较以往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1)肾功能恢复不乐观
以往认为AKI 是一种急性可逆性损伤,受损伤的肾脏组织结构能够逐渐恢复正常。但最近动物实验证实,缺血再灌注所致AKI大鼠3~6个月后会发生肾脏间质纤维化。AKI所致间质血管损伤可能是导致间质纤维化进展的重要原因。近两年,AKI患者远期预后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AKI患者在出院后,其肾功能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与未发生AKI患者相比,这部分患者快速进展为CKD、ESRD,甚至死亡的风险度明显增高。与基础肾功能正常的AKI相比,CKD基础上发生的AKI更易进展至ESRD。
长期以来, CKD人群的增加被认为是导致ESRD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肾脏科医生对于CKD患者开展了积极的早期筛查及干预以减少CKD进展至ESRD,以期降低ESRD发病率。最近,CKD及ESRD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CKD人群的增加可能并非是导致ESRD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据Hallan等研究分析,造成ESRD患者显著增加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CKD人群增加、透析起始标准放宽、ESRD患者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减少,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原因:AKI患者进展至ESRD。
在AKI患者群中存在易于进展至ESRD的高危因素,包括老年、CKD、ICU重症患者及糖尿病。Schmitt对2000~2007年的17项老年AKI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31.3%的老年AKI患者(>65岁)无法恢复正常肾功能,这部分患者肾功能恢复的可能性下降28%。CKD患者较普通人群发生AKI后进入ESRD的风险度明显增高,Prescott等将809例AKI患者分为基础肾功能正常组与CKD组,随访3个月后发现,基础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有13%在AKI后进展至ESRD,而CKD组则有53%在AKI后进展至ESRD。在针对ICU中重症患者AKI的BEST(Beginning and Ending Supportive Therapy for the Kidney)研究中发现,在发生AKI的1738例患者中有1260例需要肾脏替代治疗,死亡率为60.3%,生存者出院时仍需肾脏替代治疗的比率为13.8%。此外,糖尿病患者发生AKI后进展至ESRD的风险较普通人群也明显增高,美国肾脏病数据系统(USRDS) 2009年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AKI后,其进展至ESRD 的风险为普通人群的1.24倍。因此,对于上述高危人群及早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延缓进展至ESRD。
2)治疗策略重综合
目前对于AKI的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利尿剂及肾脏替代治疗等措施,肾脏替代治疗方式的选择与利尿剂的使用也可能会造成AKI后CKD及ESRD发病率的增高。
在肾脏替代治疗方面,间歇性肾脏替代治疗(IRRT)与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于AK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仍存在争议。Bell等对2202例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AKI患者观察发现,IRRT组ESRD发生的危险度要高于CRRT组。但也有研究认为与IRRT相比,CRRT对于AKI远期预后并无显著改善作用。在利尿剂尤其是袢利尿剂的使用方面,目前普遍观点认为袢利尿剂虽然能够增加部分AKI 患者尿量,但并不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Mehta等对552例AKI患者应用袢利尿剂研究还发现,袢利尿剂的应用可能增加患者死亡及肾功能永久丧失的风险。
3.寻找早期AKI标志物是今后研究方向
在过去的数十年,尽管血液净化技术和危重症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AKI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缺乏早期诊断指标致使诊断及治疗延迟是AKI至今死亡率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AKI诊断及疗效判定的传统评价指标并未起到改善临床预后的作用。目前采用的AKI定义主观性很强,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而且没有考虑如年龄、性别、种族、个体差异以及药物等对肌酐生成的影响。因此,目前基于血肌酐和尿量的AKI的定义并不能反映出急性肾损伤的所有临床特征。
寻找并确定新的敏感、特异、能反应病变严重程度的生物学标志物对AKI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判定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已发现部分有价值的指标,如肾损伤分子-1(KIM-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白细胞介素-18(IL-18)等。这些指标较血肌酐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可对AKI的病因进行区分以及预后评估。
4.结语
AKI的防止仍然是一个严峻的课题。AKI诊断标准与分期的制定将有利于AKI研究跨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解决AKI救治中的临床实际问题。
已有确切证据证实AKI患者的预后和转归较差。因此要提高AKI临床早期诊断,应重视AKI临床分期和生物标志物检测以便早期干预;应当重视AKI患者出院后的长期随访和监测;对于老年、CKD、重症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发生的AKI,更应高度警惕AKI后ESRD的发生。
阐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义、思路和方法。各论分为四章,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颌...[详细]
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术理论、操作规范、材料器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