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月1日发表的一项国际、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为期4周的金刚烷胺治疗能够加快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意识障碍患者的功能恢复速度。
在这项研究中,新泽西州JFK约翰逊康复研究所的Joseph T. Giacino博士及其同事从3个国家的11家医疗中心纳入184例入组前4~16周出现非穿透TBI并正在接受常规院内康复的16~65岁患者。患者被诊断为植物状态,即有觉醒但没有自觉意识的行为证据,或处于最低限度的意识状态,以及具有至少1个清晰可辨的意识行为迹象。所有患者的残疾等级量表(DRS)评分均高于11分,该量表的评分范围为0分(最佳)至29分(最差)。采用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价发现,没有1例患者能够始终遵循命令或进行功能性沟通。87例患者随机接受金刚烷胺治疗,97例患者接受外形相同的安慰剂处置,疗程为4周。初始剂量为100 mg(2次/d),如果DRS评分相对基线未改善至少2分,则在第3周将剂量增至150 mg(2次/d),第4周增至200 mg(2次/d)。此后减停金刚烷胺或安慰剂,并随访评价患者6周。主要预后终点是治疗期间DRS评分的改善率。由不知晓治疗分组情况的跨学科治疗小组每周对DRS评分进行1次评价。研究者采用CRS-R来评价具有临床相关性的行为指标。
结果显示,4周治疗结束时,2组的DRS评分均显著改善,但金刚烷胺组的改善速度明显更快(–0.24分/周或更多)。此外,在最终随访评价时,金刚烷胺组DRS评分改善的患者比例较大,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比例较小,关键行为指标恢复的患者比例也较大。然而,在停止药物治疗后,疗效降低,最终随访评价时,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疗效依赖于药物的应用。具体而言,治疗期间金刚烷胺组能够实施6种具有临床相关性的行为之一的患者比例高于安慰剂组,但最终随访时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这6种行为分别为始终遵循命令、物体识别、物体的功能使用、明了的言语表达、可靠的肯定或否定沟通,以及持续注意力。
研究者表示,金刚烷胺并不增加不良生理、神经系统和行为事件(包括癫痫发作)的风险。金刚烷胺能够有效地加快创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的急性康复速度及加快重要认知行为的恢复。不过,尚不清楚长期治疗对远期预后的影响,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原文地址:http://portal.elseviermed.cn/107/8963/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亚药理学会和英国药理学会主办的澳-英联合药理...[详细]
2月28日,GW制药宣布美国FDA授予该公司用于治疗儿童Lennox-Ga...[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