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1给药方式探讨
2011-03-02 16:35
阅读:7238
来源:爱爱医
作者:i*m
责任编辑:iam
[导读] 维生素k1做为止血类药物,以疗效显著、用药安全、价格低廉等优势,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除了做为止血类药物,随着药物药理学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维生素K1还具有解除气管、肠道平滑肌痉挛的作用,现又被用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对症治疗。如 “周国武”、
维生素k1做为止血类药物,以疗效显著、用药安全、价格低廉等优势,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
除了做为止血类药物,随着药物药理学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维生素K1还具有解除气管、肠道平滑肌痉挛的作用,现又被用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对症治疗。如“周国武”、“仁义医生”“要过考试”曾用于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咳嗽、咳痰、喘息;“xiaobai120”用于成人肝胆结石解痉;“如饮甘泉”用于输钾时引起的**痛等,效果都比较明显。
虽然目前维生素K1临床应用很广泛,但在给药方式上却一直存在争议。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或医院都采用“静点”的给药方式,而且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在药品说明书中,却明确维生素K1的给药方式为“肌注、深部皮下、静注(静推)”,其中“肌肉注射”与“深部皮下注射”为常规给药方式,“静注”仅为重症患者的给药方式,并未记载有“静滴”的给药方式,就连“新编药物学和药典”也未提及“静滴”!
“1314”曾对临床中维生素K1的“静滴”情况做过调查,发现仅有25.36%(107人)的医务人员未采用过“静滴”。
到底维生素K1能不能“静滴”,笔者对此对维生素K1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发现维生素K1在静脉应用中有时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是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但也有不少资料认为可以“静滴”,不良反应在在其他给药途径下也存在。
维生素K1之所以“静注”或“肌注”,而不用于“静滴”可能和以下原因有关:
首先,维生素K1为脂溶性,不溶于水,用水溶性溶媒稀释后,容易产生微小的液滴。
其次,维生素K1稳定性差,遇光易分解,放置时间稍长时会颜色加深,变质或疗效降低。
最后,维生素K1注射液制剂辅料中含有吐温-80、丙二醇等。其中吐温为表面活性剂,毒性较大。一般仅用于肌肉注射,但在紧急情况时,“本品用于重症患者静注时,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
论坛中“乌儿”就曾“静滴”过两次,第一次是小儿腹痛,静滴后患儿症状消失,效果满意;第二次是成年人,刚点上二分钟患者就诉说面部发麻,象**一样,停止点滴后好转。至此后就不敢再用作“静滴”。
而在实际临床中,不少医务人员均采用“静滴”,而且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大多数人认为过敏反应可能是由于患者自身体质或是药物使用不当有关。同时药品使用说明书中也记载维生素K1可发生过敏反应——“静注过快,超过5mg/分,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曾有快速静脉注射致死的报道。肌注可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新生儿应用本品后可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和溶血性贫血。”
但是,也有大量医务人员认为可以采取静滴,而且效果较好,尤其是在“解除气管、肠道平滑肌痉挛”方面,同时也有文献支持。
不管是否能够“静滴”,我们均要以安全为重,毕竟在药品说明书和药典中均无相关记载,故在临床中维生素K1“静滴”要慎重,以下几点供参考:
①按说明书使用常规剂量。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