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AFP)是一种单链糖蛋白,分子量约为70,000道尔顿。最初由胎儿的肝脏和卵黄囊产生,在胎儿循环中约12~15孕周达到峰值,随后逐渐衰减,直至出生。正常个体到2岁后,循环中AFP含量一般不超过20μg/L。
当成人肝细胞发生癌变时,肝癌细胞恢复了产生AFP的功能,而且随着病情恶化含量会急剧增加,约80%的肝癌患者血清AFP含量会升高,故AFP被做为诊断肝癌的一个特异性指标,其准确性仅次于肝脏的***组织病理检查。
并不是所有的成人血清AFP高,就一定能诊断为肝癌。AFP诊断肝癌的特异性是相对的,在生殖细胞肿瘤中AFP阳性率为50%;在肠胃管肿瘤中,如胰腺癌或肺癌及肝硬化等患者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孕妇也会因为胎儿AFP的分泌,血清呈现AFP阳性。
也并不是所有的肝细胞癌均会出现AFP阳性。肝癌时,肝癌细胞间合成AFP的差别可达1000倍,有些病例甚至不产生AFP或产量极少。其原因可能是:①存在两种肝癌细胞,一种能合成AFP,另一种不能;②AFP只在细胞周期的一定时相合成,不处于此时相时不能合成;③与肝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高分化和低分化癌细胞很少合成或不能合成AFP;④癌细胞严重坏死时,影响AFP的合成;⑤有的肝癌患者肝脏纤维间质较多,使AFP不易进入血液,从而造成血清AFP含量降低或阴性。
在临床诊断肝癌时,动态观察血清中AFP的含量具有很大意义。一般检测血清AFP浓度大于500μg/L、且持续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μg/L、持续8周者,可考虑有患肝癌的可能。同时还需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甲胎蛋白增高,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等。
另外,在肝癌中,AFP的动态改变,不仅能够在诊断肝癌中起作用,还可以用来反应肝癌病情的变化,甚至是评价各种治疗等。一般AFP含量的上升多提示病情恶化,几乎没有随AFP上升好转的病例;而AFP含量的下降,却不能反应疾病好转,还需结合临床;对于经手术治疗后的患者,若AFP含量下降幅度不大或先降后升,则要考虑癌肿切除不赶紧、局部复发或已有转移的可能。
阐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义、思路和方法。各论分为四章,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颌...[详细]
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术理论、操作规范、材料器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