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值班的难忘经历(3)
2010-11-02 13:18
阅读:17885
来源:好医生论坛
作者:水**南
责任编辑:水北天南
[导读] 都说医生是一脚在医院,一脚在监狱,如履薄冰,下面是一位心内科同仁在工作中总结出的血的教训,可以给奋斗在心内科前线的工作者提个醒。
2,急诊有腹通的诊断一律打腹痛待查,不要怕别人说你水平差,也不让家属逮住你误诊的把柄
3。老年腹痛,除非肠鸣活跃,要不先用VIK1解痉,如果是冠心病6542可能会导致心跳加快,诱发心梗。VIK1止痛效果还是不错的。
有一天晚上,病房值班,病房里有一个心脏外科双瓣膜置换术后出院再入院病人,男,70,比较烦躁,白班交班病人胸片有胸水,已经抽出500ml,血液动力学还稳定,尿量正常。我接班后看了下病人,觉的还比较放心,就没多注意。晚上8点,去查房,发现病人血压偏低80/50,左下肢有活动不利。嘱护士加大升压药,适当补液。几分钟后,意想不到的事发生,病人血压继续下降,随即出现VF,马上进行胸外**,叫麻醉科插管等等一系列抢救,但还是回天无术。当时家属只有老伴,说其他家属半小时后到,强烈要求先不要送太平间,我心一软,就同意了。可家属来了以后就对治疗提出疑问,而且不肯把尸体送太平间,更离谱在医院设灵堂,我向行政总值班汇报,他们叫了巡警,可巡警说,有可能是你们医院的差错,而且他们没**,他们管不了(我鄙视这些巡警,执法不严),最后由院长出面在早晨6点才把尸体送到太平间。以后就是大量家属(30左右)和医院谈判,这我就不多说了。从这件事我总结了以下经验教训:
1)外科术后病人有特殊性,尤其是换瓣的(因为华法林抗凝),年纪大的要注意是否会有脑部并发症,如有预兆急早诊断,治疗。这种一开始看似还稳定的病人也要趁早留有静脉通路,以免抢救病人是很被动。
2)病人死亡后尽快送太平间,以免家属借此大肆发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冠心病的心绞痛是非常有意思的,不敢说放射痛可以发生在全身各处,但是有时候疼痛不会只发生在心前区和放射到肩部,上肢,也不会表现为肠胃炎这些现在较为常见的偏门疼痛,从而让你立即考虑做心电等检查,从而轻轻松松得出心绞痛的结论的。曾有个病人因为腿痛住院,疼痛发生在大腿根部区域。每天均有发作,在劳累和情绪激动时发作。一位老教授查房,在面对年轻医生提出的是否心绞痛的观点时,断然说心绞痛不可能痛到腿部,而拒绝做任何心电及酶谱方面的检查,只是针对骨关节病展开检查治疗。结果当然是屡治不愈。直到实在没办法了,趁一天痛得厉害做了心电图和酶谱,结果支持心绞痛的诊断。把硝酸甘油一吊上去,患者的疼痛就缓解了。
所以啊,大家一定不要死抠书本,一定要在临床多摸爬滚打。
还想再谈谈不要死抠书本,一定要结合临床的故事。
大家翻翻第四版的内科学,心衰治疗中的洋地黄的应用。在***的给药方法中白纸黑字的写着“1.负荷量加维持量法。先给负荷量0.25mg tid,共两到三天,以期迅速控制病情,以后再改成维持量。但对病情较急者,一般宁可先用速效制剂静脉注射,以后口服维持。2.维持量法。每日0.25-0.5mg qd,经5-7天后可达稳态治疗血浓度。” 然后在下一段的最后一句“自从应用维持量疗法以来,***中毒的发生率已经有明显的降低。”
我真的很想说:“教授,您写的文章一点都没有错。” 做为一位心内科专职医生,很能理解您的话,您的意思实际上是在说负荷量加维持量法极易引起洋地黄的毒性反应,最好不要应用,而是应该应用第二种方法。事实上当时大医院的心内科医生早已不用负荷加量法了。可是,有一位刚毕业(学第四版内科学)、在门诊部工作的医生哪里能理解您的话语,他毫不犹豫的为一位心衰患者开了***,0.25mg tid,居然让病人吃了两个礼拜,于是乎心衰变成了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最后上了起搏器。
从这个故事我想告诉刚毕业的年轻医生,书本的知识是不错的,但是有时候作为年轻人不能真正理解书中话语的具体含义,如果只是依葫芦画瓢用药,特别是一些虎狼之药,那是要出大问题的。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