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成效如何?新华社记者近期深入到上海、青海、海南、新疆、黑龙江等13个省区市,从边疆山村到海岛江洲,从红色革命老区到**前沿,受访的基层群众普遍反应:三年医改缓解了"看病贵、看病难",帮百姓实现了织网、强基、削山等多年愿望,给基层群众带来了真正实惠。
织网:神州大地正实现"全民医保"梦想
地处祖国版图最西端的新疆乌恰县,是我国最晚送走太阳的地方。在黑孜苇乡中心卫生院一号病房里,74岁的柯尔克孜族老人哈地尔·那依正安静地休息。一旁的医护人员一边轻巧地取出老人腋下的体温计一边对记者说:"老人罹患恶性骨髓瘤,且存在肺部感染、高血压等症状,目前病情得到初步控制。"
去年年底,刚得知病情的哈地尔老人坚决不愿接受治疗:"反正我的病也治不好,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怕把家拖垮。"目前住院共花费3万元,通过新农合报销了1.6万元,还能获得大病救助。谈及医改带来的变化,老人眼含泪花:"要是没有新农合政策,我只能眼睁睁地等死,哪能住得起医院。"
三年医改,在神州大地编织了一个巨大的医疗保障网。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覆盖率超过95%,全民医保制度框架全面建成。即便在偏远山区、海岛渔村、少数民族山寨,农民不再"小病施、大病扛",正在实现"病有所医"梦想。
走进海南省临高县调楼镇抱社村卫生室,村医陈芝兰正在将刚刚完成的诊疗治疗信息输入电脑。拥有1900余人的抱社村是一个渔村,渔民们常年在北部湾及中沙群岛海域作业,艰苦的海上环境使得他们常常身患疾病。而新农合政策的实施和农村医疗机构条件的改善,为渔民就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村民钟王彪说:"现在村卫生室小病都能收治,打针吃药方便得很。"
贵州省岑巩县凯本乡卫生院院长伍宏亮说,几年前,村里还有巫婆,村民有病痛通常先请巫婆看香、打卦、跳马脚,实在严重的病才会上医院。近年来,随着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村民"信巫不信医"的现象得到根本扭转,村里基本没有巫婆了。
在海拔近4000米的青海省贵南县过马营乡中心卫生院,71岁的藏族老人阿格加高声朗读藏语歌谣,称赞医改政策:加科吉赛吉优格(国家政策好),曼康格恰健桑格(医院换新貌),曼巴也南角砂格(医生赛亲人),曼热吉仁贡麻格(药品价格低),茫措吉散巴吉格(群众甜如蜜)……
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低……这是我国医生普遍面临的执...[详细]
提要:近日,海南下发《关于在全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镇级医院住院“限费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