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儿科诊疗指南 > 新生儿脑梗死(NCI)的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脑梗死(NCI)的诊断与治疗

2012-07-02 13:37 阅读:7657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新生儿脑梗死(neonatal cerebral infarction , NCI)也称新生儿脑卒中。通常指孕28W后至出生后28d,发生在某一或某些血管供血区的脑损害,分为缺血性脑梗死和出血性脑梗死。国内报道甚少,但其发生率大约占活产足月新生儿的1/4000,它不仅可以危害新生儿的

    新生儿脑梗死(neonatal  cerebral  infarction , NCI)也称新生儿脑卒中。通常指孕28W后至出生后28d,发生在某一或某些血管供血区的脑损害,分为缺血性脑梗死和出血性脑梗死。国内报道甚少,但其发生率大约占活产足月新生儿的1/4000,它不仅可以危害新生儿的生命,而且是小儿致死或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儿脑梗死并不仅属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5种病理改变之一,其可作为一种新生儿疾病独立存在。将我院2005年至2008年诊治的5例新生儿脑梗死(NCI)的诊断与治疗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 基本情况

    5例新生儿脑梗死中男3例,女2例;入院日龄5h-2d;平均住院时间10d。

    1.2 临床表现

    5例新生儿脑梗死出生情况见表1。3例产前有产程停滞、脐带绕颈、羊水Ⅲ°污染,胎盘功能Ⅲ级等产科异常而行剖宫产,Apgar评分<3分2例。5例新生儿初诊时考虑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感染和颅内出血等。体格检查患儿反应差,吸吮、觅食、握持和拥抱反射较弱,3例患儿四肢肌张力偏高,缺乏局部的特异性定位体征。

    1.3 辅助检查

    5例新生儿脑梗死均由CT检查确诊。病灶显示额颞顶枕部、基底节等区域大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模糊,大脑灰白质分界模糊,中线居中,2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腰穿2例脑脊液检查正常。3例行血培养检查,1例正常,1例诊断表皮葡萄球菌Ⅱ型败血症,1例WBC35x109,血沉30mm/h,临床诊断败血症,血培养未能明确病原体。5例血糖、E4A均正常,凝血功能正常。

    1.4 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如惊厥(主要为局灶性惊厥),运动障碍(主要为偏瘫)和认知障碍(以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法中的行为能力6项检查为依据);结合头颅影像学检查。

    1.5 治疗方法

    给予吸氧、抗感染、VitK1静滴止血,多巴胺改善循环,应用甘露醇降颅压,纳洛酮消除脑干症状,对抽搐者鲁米那饱和量30mg/Kg后3mg/Kg/次Tid口服5d。日龄3d加用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胞二磷胆碱。5例患儿病情得到控制,好转出院,并随访6个月。

    2.讨论

    新生儿脑梗死(NCI)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新生儿脑梗死(NCI)逐步被人们所认识。Estan等认为 新生儿脑梗死(NCI)是足月儿癫痫的常见病因,约占12%,仅次于缺氧缺血性脑病,因此加强对本病的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本病的远期预后,减少神经系统的伤残。

    新生儿缺血性(非出血性)梗死可分为血栓形成、栓塞和全脑血管功能不全三种类型。这种损伤约90%是单侧,多累及大脑中动脉,其中约80%累及左侧大脑中动脉。分为主干梗死、皮层分支梗死和豆纹动脉分支梗死3类。

    主干及单一皮层分支梗死多见于足月儿,而豆纹动脉分支梗死多见于早产儿。在脑动脉梗死早期,梗死区呈现缺血水肿变化,常伴有神经轴突的肿胀。24-48h左右梗死区出现小胶质细胞渗出和泡沫巨噬细胞。数周之后梗死区组织坏死溶解,形成囊腔即孔洞脑。

    国外神经病理研究结果表明:小于28周的婴儿,脑梗死的发生率为0%,28-32周时为5%,32-37周时为10%,37-40周时为15%,可见脑梗塞坏死多发生于足月儿。新生儿脑梗死(NCI)多发生于产前和围产期,围产期窒息、败血症、卵圆孔未闭是缺血性新生儿脑梗死(NCI) 3个重要的诱发因素。本组5例患儿4例有异常的生产史,2例诊断有败血症。3例有围产期缺氧,3例有孕母感染,说明围产期疾病及母孕期合并症是新生儿脑梗死(NCI)的高危因素。

    新生儿脑梗死(NCI)症状不典型,常只能提供诊断的线索。新生儿可于出生数小时或数天出现惊厥、呼吸暂停、昏睡或喂养困难等症状,症状多变。体征无特异性,可有抽搐、肌张力改变、原始反射不完全、体重减轻等,较常见的体征是生后24-72h内病灶对侧身体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

    因为新生儿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与其它原因引起的脑损伤不易区别,在诊断过程中仅仅根据临床表现很难作出诊断。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新生儿脑梗死(NCI)的重要手段。CT是既经济又实惠的检查方法,可早期发现梗死灶,对发病24小时内的病变进行早期诊断,早期CT表现为动脉高密度征,脑结构界限模糊呈低密度影,脑沟消失,梗死灶低密度改变。MRI虽较CT分辨力高,但检查费时,不宜用于病情不稳定患儿的早期检查。

    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坏死区由于完全性缺血导致脑细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代谢改善,损伤仍然可逆,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因此,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神经元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

    目前对于新生儿脑梗死尚无对因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应寻找引起新生儿脑梗死的原因,尽可能去除病因并给予相应对症处理。急性期以三项支持疗法和三项对症处理为重点,维持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维持周身和各脏器足够的血液灌流,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积极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消除脑干症状。出生24h后可应用丹参注射液,丹参有抑制磷酸二酯酶的作用,可使血小板中环磷酸腺苷增加,并抑制血栓素A(TXA2)的合成,减少血细胞及血小板的聚集,并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异常,有利于侧枝循环的开放,加快微小血管的血流速度,改善缺血区的淤血状态,调节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有报道认为丹参是钙离子拮抗剂,对心脑血管具有保护作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可以降低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血细胞的聚集作用,并有渗透性利尿作用。联合应用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迅速建立侧枝循环的作用,又具有直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度、改善梗塞缺血区的供血供氧。出血控制后应用胞二磷胆碱,促进神经细胞代谢。新生儿期的干预及继续康复治疗应早期进行,并遵循个体化原则。在新生儿脑梗死(NCI)的发展后期,康复治疗成为新生儿脑梗死(NCI)治疗的核心。通过该治疗,使有行为异常的患儿能基本或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减少后遗症,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本文5例患儿均得到早期诊断和积极的治疗,预后不良者,主要原因是病变累及范围太广。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