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HFMD)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传染病之一。引起HFMD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别,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部分EV71感染者病毒可通过运动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及通过其他路径,继而导致个别患者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本病多见于5岁以下婴幼儿,三岁以下的儿童几乎没有相关免疫力,成人也可发病,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疱疹,并迅速破溃形成小溃疡为特征。
流行病学
人对COXAl6及EV71型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发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如飞沫、唾液、疱疹液,以及粪便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 流行方式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聚集现象。本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人群受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但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内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患儿占发病数的85%~95%。
临床症状
感染后潜伏期3~5天,多有发热、腹痛、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患儿常以发热起病,其热度不等,以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多见,也有不发热者,但以低热者居多,且常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厌食等症状。
本病以口腔、手足疱疹为主要特征,口腔疱疹多见于舌、颊黏膜、硬腭、口唇、咽及扁桃体,约3mm大小,并迅速破溃形成小溃疡。手足皮疹多见于肢体远端、手指指间、足跟边缘和甲周,手掌和足跖亦多见,下肢及臀部可呈密集分布的丘疹样皮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疹数目少的仅几个,多的几十个。一般病程较短,多于1周左右痊愈,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皮肤损害加重。
手表现
足表现
口表现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口腔、手、足出现疱疹,咽拭子、血液及疱液中分离、培养出COX A19病毒可确诊。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通过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用诊断试剂盒做PCR核酸检测,最快4~6小时可以出结果。
治疗(中西医)
本病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一般1周左右多可自愈,因此一般采取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可应用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等,同时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2等。病灶局部可以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和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或者采取物理降温,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皮肤疱疹有继发感染者涂以1%甲紫。因口腔有糜烂,患儿饮食困难时,可给予易消化的流食或输液补充营养,饭后漱口。
中药治疗可以用大青叶、夏枯草或导赤散加减。3~6岁儿童预防方:金银花6g,大青叶6g,绵茵陈15g,生苡仁10g,生甘草3g,水煎服,一日分两次服用,连服5~7天。本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之功能,适用于易感人群预防。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对有皮肤疱疹者可采用苦参、野菊花、紫草、地肤子各30g,加水3000ml,煎至2000ml,凉至35℃~38℃,泡洗手足臀部10~15分钟。对于口咽部疱疹可采用西瓜霜吹敷口腔患处,或口腔炎喷剂喷患处,每日2次。有口疼牙龈肿痛者可用板蓝根10g,黄芩、白藓皮各6g,双花3g,竹叶、薄荷各2g,煎水含漱。对于合并并发症者可采用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