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血液科医学进展 > 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的困惑与希望

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的困惑与希望

2013-12-02 11:21 阅读:10086 来源:医脉通 责任编辑:李思杰
[导读] 随着肿瘤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对肿瘤生物学特征的深入认识,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已得到较大改善,但大部分肿瘤仍不能被治愈。临床应用经典治疗方法所取得的完全缓解率仍较低。 白血病、淋巴瘤等肿瘤虽能取得较高的完全缓解率,但残存肿瘤细胞仍是疾病复发、难

    随着肿瘤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对肿瘤生物学特征的深入认识,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已得到较大改善,但大部分肿瘤仍不能被治愈。临床应用经典治疗方法所取得的完全缓解率仍较低。
 


    白血病、淋巴瘤等肿瘤虽能取得较高的完全缓解率,但残存肿瘤细胞仍是疾病复发、难治的根源,这类肿瘤患者长期生存率仍不高,急需寻找更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

    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为代表的细胞免疫治疗有可能成为最有希望的肿瘤治疗新方法。与其他免疫治疗方法相比,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具有主动性免疫、特异性好、持续时间长等特点,能够针对性地f肖灭残存肿瘤细胞或肿瘤干细胞,发挥强大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治疗性树突状细胞疫苗的问世让人们看到肿瘤治疗的希望,随着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antigens,TAA)不断被发现,利用树突状细胞摄取、加工、处理这些TAA并递呈给CD;T细胞,产生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lyticTcells,CTL),从而发挥特异性杀伤肿瘤作用。根据这一原理设计的一系列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疫苗正在进行临床I、Ⅱ期试验,2010年美国FDA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树突状细胞—T疫苗(provenge)用于治疗前列腺癌。

    1树突状细胞功能与来源

    树突状细胞又称经典树突状细胞或髓样DC(myeloidDC,mDC),是一群异质性较大、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通过激活初始T细胞及B细胞发挥抗病毒、抗细菌免疫效应,是连接初始免疫和继发免疫的中心环节。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外周摄取及加工处理抗原并游走至淋巴器官,递呈抗原给初始T细胞,诱导产生**性或耐受性T细胞免疫反应。非成熟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抗原能力较强,而成熟树突状细胞以抗原递呈功能为主。

    当受到外源性抗原或“危险信号”**时,树突状细胞摄取、加I:处理这些抗原为抗原肽并与树突状细胞表面MHCI、Ⅱ类分子(信号1)结合,通过抗原递呈激活初始T细胞。为保证诱发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树突状细胞还需分泌共**分子(信号2)及特征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IL一12)等(信号3)。

    常见的共**分子主要有CD(B7.1)、CD(B7.2)及CD,它们分别与T细胞上的CD或CD401结合而诱导免疫**反应;当共**分子与T细胞上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Tlymphocyte—associatedantigen一4,CTLA一4)或程序性死亡分子(programmeddeath一1,PD一1)结合时,或者树突状细胞不能分泌IL一12时,树突状细胞将诱导完全相反的免疫效应即免疫耐受。

    树突状细胞虽分布广泛,但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以下,必需通过体外扩增才能获取满足临床治疗需要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早期培养树突状细胞主要以骨髓CD;干细胞为主要来源,随着技术的改进,目前已能利用外周血、骨髓、脐血单核细胞以及白血病细胞进行树突状细胞培养,经典培养方案主要由粒细胞集落**因子(GM—CSF)、IL.4等组成,培养时间常在1-2周之间。

    研究显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nocyte—derivedDC,Mo—DC)具有和骨髓cD矗干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完全相同的细胞表型、初始T细胞**能力等特点,应用各种形式的TAA负载Mo—DC所制备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2树突状细胞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自1995年首例树突状细胞疫苗被报道以来,已有100个以上的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究报告。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多采用肿瘤细胞裂解物、独特性抗体、抗原肽、肿瘤DNA或总RNA等负载树突状细胞或肿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融合的技术,制备成树突状细胞疫苗,用以治疗黑色素瘤、肾癌、淋巴瘤、白血病等。

    无论采用自体或异基因树突状细胞,几乎所有临床I、Ⅱ期试验都取得了显著的免疫学指标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表现出不良反应少和患者耐受性好的优点,并且观察到个别患者肿瘤体积明显缩小。

    在肿瘤抗原比较明确的黑色素瘤,约有10%~20%的患者已经受益。我们应用自体树突状细胞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取得了血液学指标及肿瘤特异性免疫学指标的显著改善,并观察到个例患者的显著疗效。

    但大部分临床试验均未观察到有临床学证据级别的疗效,可能的解释有:(1)用药时机、细胞剂量和应用次数等尚无统一标准;(2)细胞注射途径不一;(3)抗原负载方式不同;(4)来自患者的Mo—DE存在功能缺陷;(5)机体存在较多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s,Treg)导致免疫耐受,或肿瘤负荷较重;(6)尚无能较好地反应临床免疫学疗效的指标;(7)没有标准的联合用药方案。

    综上,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疗效是否已经达到平台期?能否进一步增强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疗效和减少宿主免疫耐受?都需要深入研究。

    3
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的优化策略

    理想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应能高表达树突状细胞成熟分子如MHCI类和Ⅱ类分子、共**分子、各种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等,从而有效激活初始CD;T细胞向Th1分化并分泌γ干扰素(IFN-γ)等正向免疫调节因子;同时激活cD;T细胞成为CTI并分泌IFN-γ等细胞因子;树突状细胞表达的B7分子能与T细胞表面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的CD分子有效结合,发挥正向免疫调节作用。

    若树突状细胞成熟度不好,上述各类分子及细胞因子将会弱表达或不表达,导致不能有效**T细胞活化和产生正向免疫效应;或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与T细胞表面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的分子结合,诱导T细胞无能或免疫耐受。

    为达到更好的抗瘤效果,一系列针对树突状细胞疫苗的改进措施应运而生,如采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培养方案,添加各种免疫佐剂如钥孔戚血蓝素(KLH)、IL-2及IFN-γ等,采用多种抗原负载形式如凋亡小体及抗原肽等,与其他免疫细胞共育,阻断免疫抑制相关分子如CTLA-4及PD-1等,以及联合化疗或细胞因子(如GM—CSF等)的治疗方案,取得了明显效果。

    3.1NK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共作用

    NK细胞作为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体抗肿瘤、抗感染的第一道天然防线。早先报道认为NK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发挥着重要的抗肿瘤免疫作用,继而有研究证实树突状细胞可有效激活NK产生大量IFN-γ和TNF-γ仅等细胞因子,而这些细胞因子又能进一步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

    产生相互协同作用。有研究显示当NK与树突状细胞作用后,可显著增强树突状细胞对cD;和cD;T细胞的诱导及特异性抗肿瘤免疫作用,我们先前的研究也证实了此点。

    静息NK细胞被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TLR)的配体(IL-2及IL-12等)激活后可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并促进IL-12p70产生,使这些树突状细胞产生功能更强的抗肿瘤CTL效应。

    由于NK细胞数量上的优势及广泛的非特异性杀伤优势,加之树突状细胞能赋予其特异性杀伤能力,故被认为有可能成为最终在治愈肿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细胞。

    随着具有NK和T细胞双重功能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IK)的成功培养,树突状细胞.CIK细胞成为另一有希望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3.2中药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多种中药具有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及抑制Treg细胞的作用,还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是一类极具应用前景的双向免疫调节药物,有望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树突状细胞表面存在各种多糖类物质受体,中药成分多糖能与其中某些受体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导来实现其对树突状细胞的调节作用。

    有研究证明黄芪多糖及香菇多糖能够上调树突状细胞表面CDCD和MHC-II类分子表达,促进树突状细胞与CD;T细胞相互作用,并促进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诱导初始CD:T细胞向Thl型反应漂移。我们先前的研究也证明黄芪多糖等中药成分可以促进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及增强其抗原递呈功能。因此,应用中药作为树突状细胞的免疫佐剂或与树突状细胞联合应用于临床,有望获得较好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3.3去除免疫抑制细胞对树突状细胞疫苗疗效的影响

    胸腺来源的Treg是一群CD;cD矗、表达FoxP3、CTLA-4及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lucoeortieoid—induced~lmornecrosisfactorreceptor,GITR)相关蛋白的抑制性免疫细胞,其主要作用为抑制T细胞、B细胞、NK及NKT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其他APC的活性,维持机体的免疫耐受。

    已经证明在绝大多数肿瘤患者体内,Treg细胞数量增高并与预后呈负相关。新近发现的另一免疫抑制细胞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suppressorcells,MDSC)广泛存在于肿瘤患者体内并能显著上调Treg细胞数量和IL-10表达水平,被认为是比Treg细胞功能更强的免疫抑制细胞。

    新近有研究报道,应用小剂量环磷酰胺、来那度胺、硼替佐米等药物能够选择性地去除体内Treg细胞,使树突状细胞疫苗疗效明显提高。

    4新型树突状细胞的发现

    1958年,Lennert和Remele发现一群细胞定位于活性淋巴结周围,呈浆细胞形态,后来研究发现这些细胞表达T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表面标志,因此被命名为浆细胞样T细胞或浆细胞样单核细胞。

    20世纪80年代,病理学家发现这群细胞聚集在炎症、肿瘤和皮肤周围淋巴组织内,但对它们的具体功能还不是很了解。

    1997年,Liu等证明该类细胞能够产生大量I型干扰素(interfron,IFN),故命名为干扰素产生细胞(interferonproducingcells,IPC),后来研究发现其在IL-3和CD40L作用下能够获得成熟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并能诱导幼稚型T细胞向Thl或Th2分化,因其形态酷似浆细胞,而功能与树突状细胞类似,遂被正式命名为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dendriticcells,pDC),简称浆样树突状细胞或pDC。

    当其受到病毒或CpG**时,通过激活其独有的表面受体TLR7或TLR9,迅速产生大量I型干扰素(IFN-ɑ和IFN-β),激活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天然免疫细胞,在机体保护性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调节抗感染初始免疫的中心环节。

    它是否和经典树突状细胞一样,具有肿瘤抗原递呈能力和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分别从人和鼠急性白血病、黑色素瘤、乳腺癌、头颈部肿瘤和卵巢癌等肿瘤部位或瘤旁组织中分离鉴定出pDC的存在,推测这种肿瘤浸滑性pDC在诱导肿瘤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中发挥作用。

    认为pDC除分泌IFN介导初始免疫外,还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抗原递呈能力,介导继发免疫,但其能否作为制备肿瘤疫苗的重要细胞,目前尚鲜见报道。我们的研究发现,经细菌活化的pDC具有较好的mDC样作用,证实了pDC功能可塑性的存在。

    根据已有研究结果,pDC还具有以下优势:(1)抗肿瘤免疫更持久。pDC不仅能诱导初始CDIT细胞向Th1分化,还能诱导产生记忆性T细胞;

    (2)MHClI类分子表达和抗原递呈能力更强。有研究发现pDC加工合成MHCII类抗原的能力强于树突状细胞,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这两种细胞被激活后转录启动子不同[mDC为promoterⅢ(Pm);pDC则为promoterI(PI)],PI能使pDC持续合成MHC1I类分子并不断摄取新的抗原;

    (3)pDC具有部位优势,抗肿瘤免疫更迅速、更具针对性。mDC只能在淋巴结内激活T细胞,被活化的T细胞需迁移至病变部位才能发挥作用;而pDC直接在发病部位激活T细胞,迅速发挥抗肿瘤免疫效应,并能根据肿瘤抗原的更新及时处理和递呈,其免疫效应更具针对性;

    (4)时间优势,培养、活化pDC所需时间更短。由于pDC本身份泌大量干扰素促使自身成熟,使其具有抗原递呈能力的时间明显短于mDC。

    有研究利用这一特性,联合应用IFN成功培养出快速树突状细胞(fastDC);(5)pDC具有更好的抗原交叉递呈能力,特异性抗肿瘤免疫作用更强。

    有研究发现pDC能较好地处理外源性抗原并交叉递呈给cD;T细胞,发挥特异性抗肿瘤免疫作用。综上所述,pDC有可能成为继经典树突状细胞之后新的细胞免疫治疗方法。

    5结语

    肿瘤的本质是遗传性、免疫性疾病,以树突状细胞为代表的细胞免疫治疗能够恢复免疫功能和纠正免疫失衡,因此有可能治愈肿瘤。从目前结果看,树突状细胞治疗已经显示出潜在的临床疗效优势和较少、较轻的毒副作用。

    通过对其功能进一步改善、临床应用规范和标准化、机体免疫耐受去除等一系列深入研究,相信树突状细胞一定能成为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