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为《本经》上品。原文: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本经》无白术之名,只载“术”,至晋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开始将术分为白、赤两种,即白术与苍术。所以,《本经》中有关术的功效叙述当是二药的功效综合。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根茎。
《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即说明风寒湿这三种邪气联合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不通而成痹。若患者疼痛部位不定,呈游走性,治疗上当以祛风为主;若患处以冷痛为主,或遇冷加剧,治疗上当以祛寒为主;若患处水肿明显,或疼痛而沉重,说明湿邪较著,故当祛湿为主。无论是苍术还是白术,均具有较强的祛湿作用,所以二者均可用于风寒湿痹而以湿邪较著者。如《金匮要略》中“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若见湿热痹证,苍术与黄柏配伍,即二妙散,再配以牛膝,即三妙散,在此基础上加薏苡仁即组方四妙散。以上三方均可治疗风湿热痹而见下肢疼痛者。
现代一般认为白术具有良好的补气作用,为健脾之要药,能够强壮脾胃,脾胃健则运化强,故能“消食”,“作煎饵”“久服”,自然能够“轻身延年,不饥”。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气血旺盛,则“死肌”可除。所以,对于疮疡溃久而不敛或疮疡已成而久不溃破等属气血不足者,可用本品配伍黄芪、当归等补气养血之品。
本品虽能消食,但与山楂、神曲等药相比,白术的消食作用是间接的,其机理是使脾胃健旺,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而山楂、神曲等消食药的消食作用是直接的,能够直接作用于饮食物。相比较而言,白术是脾胃的强壮剂,而山楂等消食药是食物的消化剂。
痉即痉挛抽搐,其发病机制较多,如外感风邪可致痉,肝风内动可见痉挛。而白术所治疗的痉的发病机理在于“土虚木摇”,即脾虚而见虚风内动。
谢孩,男,6岁。其父吾之友也。1岁时即腹泻,日行多次,呈青绿色。而后食少行迟,羸弱不堪。四处求医,耗资无算,总不得效。近3年来,腹泻不止,夜间吵闹,灭灯惊呼,妄言见鬼。秉烛彻夜,方得稍安。稍一交睫,四肢抽搐,频频发作,夜半后更剧,天明始静,倦卧不起。合家惊怖,不知何物作崇。翻阅病例,或曰癫痫,或曰缺钙,各种疗法,未收寸功。求予一观,则见形瘦肉削,声微气促,四肢厥逆。夜间观之,一如父言。昏睡露睛,惊怖不已,手足微搐,发作不已。踌躇良久,乃有所得,此乃脾肾两败之慢惊风证也。食少而泻,形瘦肉削,昏睡露晴,声微气促,脾惫之兆,端倪已露。四肢厥冷,夜间惊哭,妄言见鬼,肾阳之败征亦显。《临证指南医案》有云:“脱阳者见鬼。”即此候也。搐者,肝风动也。盖腹泻日久,脾胃虚弱,肝木横逆侮土,故粪色青绿。无土之木,易动易摇,故搐搦频作,而其搐也微,此又与实热之肝风有别也。且肝旺于寅卯,故夜半后尤甚。综观此证,乃脾肾两败,肝风内动之慢脾风重证也。投以谢映庐治慢脾风证之大回生汤:人参(另煎冲服)、焦白术、炒酸枣仁、枸杞子各10克,炙黄芪、钩藤各15克,附子(先煎)6克,干姜、丁香、白豆蔻(后下)各3克,肉桂、全虫各2克,炙甘草5克。日进2剂,频频进服,使药力充溢全身虚弱之处。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精准诊断与分层治疗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多...[详细]
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需要多模式、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结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