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3日,其父告曰:服药2日4剂,此儿躁扰不安,头面泛红,搐搦稍平,问可再服否?予曰:此乃阴病转阳者也,实属可喜佳兆,岂可半途而废、功败垂成。正如岐伯所言“阴病见阳者生”,其病有望矣。原方5日10剂,泄减厥回,搐搦也止。此脾气来复,肾阳回宅之征也。然小儿乃稚阳之体,其阴未充。且阳脱者未有不损其阴者,故回阳之中,必佐阴药,务使阳潜阴固,庶不致有偏颇之患。于原方中加熟地15克、当归6克,减为日1剂。又5日,其父欣然曰:夜已能寐,不复惊叫,腹泻也止,与旬前判若两人矣。则改其剂,续予调理脾胃,使其虚弱之处,务必充填尽至。数载顽疾,非朝夕可收全功。遂用香砂六君子汤进退,复进半月。见其肌肉已充,四肢温和,夜能安寐,与常儿无异状也。数载痼疾,收功于两旬又半,可谓幸矣。(浙江中医杂志,2003;6:259)
疸即黄疸,一般分为阳黄(湿热黄疸)和阴黄(寒湿黄疸)两种,无论何种黄疸均与内湿有关,所以在治疗上必须祛湿。白术与苍术均具有良好的燥湿作用,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中均含术,均是治疗湿邪内停所致黄疸的常用方剂。
白术能够补气健脾而益表实卫,卫气壮则能固表以止汗,对于卫气素虚而汗出不固者,白术常与黄芪、防风等同用,即玉屏风散。白术与黄芪均能固表止汗,但其机理不同,黄芪具有直接的固表作用,而白术的固表作用则是间接的,它主要作用于脾胃,使脾胃健运而卫气化生有源。如果说黄芪是增强机体免疫的白蛋白,那白术则是机体产生白蛋白的促进剂。黄芪所给人的是“鱼”,白术给人体的则是“渔”。
一般认为,虚热多为阴虚所致,绝非如此,气、血、阴、阳诸虚均可导致发热。白术能够治疗发热为气虚所致者,常与黄芪、人参、当归等同用,如补中益气汤。用补气的方法治疗气虚发热证,这就是甘温除大热之法。
张某,男,49岁,因“间断发热、乏力、消瘦1月余”于2006年2月21日住入我科。患者1个月前开始发热,无明显诱因,伴乏力,无头痛身痛,每日傍晚开始发热,至后半夜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一般体温在37℃~38.8℃之间。曾经在当地医院使用环丙沙星、罗氏芬等多种抗生素治疗,发热无缓解,并逐渐加重,入院当晚体温最高达39.5℃。入院时皮肤、巩膜轻度黄染,立即作腹部CT示:肝左叶实质内不规则低密度实质占位影,大小约7.2cm×9.7cm,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因发热较高,暂不能作手术治疗。考虑患者曾经使用多种抗生素均无效果,予采用中药治疗。考虑患者发热伴精神差,食欲差,乏力,而无头痛身痛,应属于内伤气虚发热而不是外感发热。予补中益气汤治疗,方如下:炙黄芪50克,炒白术30克,陈皮10克,升麻3克,柴胡3克,党参30克,炙甘草10克,当归身10克。水煎服,1日1剂。服药4剂后发热有所减轻,1周后体温降至正常,遂转外科手术治疗。(四川中医,2008;7:61)
现药店及中药房均有补中益气丸可供选用,应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