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患者,女,25岁,已婚,
主诉:腹胀10天,加重4天。
病史:平素月经规则,无痛经史,2010年宫外孕术后出现月经周期不规则40~60天。于2010年12月在外院不规则治疗不孕症,予大剂量HCG肌注,宫回春、克罗米酚口服等治疗(不祥),LMP:2011年2月13日,2011年2月25日我院B超测排卵时发现右附件囊性包块约70 mm×49 mm,盆腔中等量积液,无不适,未诊治。10天前开始下腹胀痛,渐腹部增大,4天前上述症状明显加重,无阴道流液,来我院就诊,查尿HCG(-),3月29日行B超检查见右附件混合性包块15 cm×13 cm,盆腹腔积液(中等量):右卵巢占位?卵巢过度刺激?拟“盆腔包块性质待查”收住院。起病以来,无畏寒、发热,食欲一般,二便正常,无体重明显下降等。否认家族中有妇科肿瘤病史者。2009年12月因宫外孕行左输卵管部分切除术,2010年3月因宫外孕行左输卵管残端切除术。
体检:心肺无异常,腹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妇检宫颈轻度糜烂,无接触性出血,无举痛,子宫正常大小,无压痛,子宫右前方可及一巨大包块,如孕5个月大小,边界尚清,无压痛,活动欠佳。
辅助检查:
3月30日CT检查见中下腹巨大囊实性肿块,腹腔及盆腔大量积液,肝胆脾胰未见异常。
CA125 1149.92 u/ml,AFP 11288.62 ng/ml。
诊疗经过:于4月3日行剖腹探查术,见血性腹水3500 ml,盆腔一巨大肿块,来源于右卵巢,约25 cm×22 cm×18 cm大小,表面凹凸不平,包膜张力极大,多处破口,最大破口约6 cm,组织已穿破包膜,少量活动性出血,无粘连,子宫前位,常大,质中,充血,左输卵管缺如,左卵巢外观正常,子宫、肠管、腹壁等表面均肉眼未见癌肿。行右附件切除快速切片示:卵巢癌,倾向于生殖细胞肿瘤,腹水离心未见癌细胞。家属与患者反复商量后决定不保留生育能力,行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
病理报告:右卵巢内胚窦瘤,大网膜未见转移灶。
于4月13日给予BVP方案化疗,4月17日复查CA125为64.79 u/ml,AFP为650.84 ng/ml,4月18日出院。
病例讨论
内胚窦瘤,又称卵黄囊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儿童及年轻妇女,预后差,对放射线不敏感,应用联合化疗后,3年存活率约13%。转移途径主要为直接浸润及种植扩散。目前有学者认为超促排卵与一些肿瘤的发生相关,特别是与雌激素依赖的乳腺、卵巢和子宫的肿瘤密切相关。超促排卵提供了一个高促性腺激素和雌激素环境,且持续排卵使卵巢表面上皮不断损伤与修复,其结果一方面在修复过程中卵巢表面上皮细胞突变的可能性增加,另一方面增加卵巢上皮包涵囊肿形成的机会。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多次妊娠、母乳喂养及口服避孕药可减少卵巢癌的发病率,可能与排卵次数减少有关。应用促排卵药物,可能增加发生卵巢肿瘤的危险性。但对于促排卵与卵巢等肿瘤发生的关系尚无定论,很可能不孕人群本身就是发生卵巢肿瘤的高危人群。因此,对于近年来促排卵的广泛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并注意防止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