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中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医生钱晓东发了这样一条微博:“病人心脏停跳超过一刻钟,但是经过我们抢救,活了!流了这么多汗,值!”并配上了一张自己后背全部湿透的照片。记者了解到,在短短一天时间里,该微博就被转发8000多次,一万多网友点赞,不少网友称他为“中国好大夫”.
恪尽职守,用尽全力,在钱晓东和同事的努力下,病人终于从死神的魔爪中挣脱出来。其实,这只是医护人员正常履行职责而已,并不需要过度的拔高或渲染,但正是再正常不过的工作场景,却赢得了网友的纷纷点赞。为“中国好大夫”点赞,是网友真实感受的表达,同时也是内心希望的迫切流露。
现实中,关乎医患之间的冲突**比较多,更甚,部分冲突**演化为了暴力性事件。在医疗体制痼疾存在的前提下,缓和医患之间的矛盾,俨然成为了难以***的魔咒。不管是“将医院纳入公共安全治理”,还是“医护人员学习防身术”,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医患之间的隔阂。在这种语境下,医患之间不信任感不断累积,冲突**更是不断出现,已然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
医患关系“一潭死水”,如果有那么一点新意,必然会引起公众的强烈共鸣。如同报道中的事件一样,医患关系僵化生硬,医护人员的积极履职行为,配置以真诚的表达方式,必然成为公众心目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由此,不难看出,公众内心对医疗诉求持有何种态度。本来,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是职业操守的正常归位,赞美之声充其量也只是公众对积极履职医护人员的认可,本不该“上纲上线”.
在公众诉求面前,“中国好大夫”是对整个医疗体制的强烈疾呼,是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内心表白。在医生与患者之间,其实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正如钱晓东和其同事一样,只要他们能够将心比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医生的良知,公众自然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很多时候,在医生与患者之间,就是缺乏这种真诚,双方之间隔着围城对话,必然无法填平医患之间的鸿沟。
医患之间的诚信,需要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共同培育,更需要广大公众的热情参与。需要明确,很多时候,并不是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深仇大恨,而是双方之间的互信氛围严重不足。说到底,“中国好大夫”的心理期待,是对医患关系构建的一种向往,更是对医疗体制改革的期盼。
相关阅读:
医患**之痛 何药可治?
医患关系为何“一点就着”?
医患焦点:莫再伤害白大褂
假若“好大夫”没有救活患者
医患关系之疾 在于心态是否对等
“中国好大夫”的汗 是医患润滑剂
改善医患关系离不开“中国好大夫”
廖新波:医患关系的改善在于对等的心态
“中国好大夫”获众网友点赞 有益于医患关系
从“中国好大夫”称谓中读懂民意期待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