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Carcinoma,PL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甚高,占我国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多合并肝硬化,且肝脏再生能力较差、储备功能降低。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法,不恰当的手术将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而盲目放弃手术则贻误治疗时机,人为降低疗效。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是安全开展肝切除手术的基础,良好的肝储备功能是术后顺利恢复、避免术后并发肝功能衰竭的保证。现在比较常用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已得到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肝脏功能,但尚不能准确预测肝脏的储备功能。有报道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水平变化能够灵敏地反应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和肝储备功能,并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我们对128例接受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清PA结果与手术前后肝储备功能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血清PA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储备功能预测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不全,手术治疗尚可加重肝功能的损害,多因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而致病人死亡。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Child-pugh分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肝功能损害的程度,预测术后的肝脏代偿能力,但缺乏敏感性,已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要。究其原因是由于Child-pugh分级中所采用的血清Alb、TBili及血浆PT等实验室指标和腹水、肝性脑病等临床指标的影响因素较多,导致Child-pugh分级在临床应用时经常会出现偏差,不能对患者的肝储备功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按术前Child-pugh分级预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代偿情况,102例A级患者的临床符合率为64.7%,26例B级患者的临床符合率仅为30.8%;而术前Child-pugh分级同级的患者,术后肝功能代偿情况与其术前血清PA水平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术前血清PA水平越高其肝功能代偿情况越好。由于99%的血清PA在肝脏内合成,且其半衰期短(仅1?9d),代谢途径与Alb相似,能敏感、特异地反应肝脏的合成功能。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血清PA能敏感地反应各类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和肝储备功能,是较血清Alb、TBili及转氨酶(ALT、AST)等更敏感和准确的指标。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血清PA水平与Child-pugh分级基本一致,术前A级患者的血清PA水平明显高于B级。增加血清PA作为预测肝储备功能指标,可弥补Child-pugh分级的不足,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肝癌术后肝功能代偿情况。
本研究还发现,术后有效监测肝功能的变化对及时发现和治疗肝功能衰竭尤为重要。我们监测患者术后血清PA、Alb、TBili和ALT、AST的变化,发现血清PA水平下降较Alb早且下降幅度更大,异常发生率也比血清Alb高;经保肝护肝治疗后,血清PA水平随即开始逐渐回升,较之血清Alb更加敏感地反应肝脏合成功能的恢复状况。因此,我们认为血清PA水平可敏感地反应术后肝脏合成功能及肝实质损害程度。进一步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血清PA水平变化后发现,发生肝功能衰竭的18例患者术后第5天血清PA均<80mg/L,而未发生肝功能衰竭的患者术后第5天血清PA均>100mg/L。动态监测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患者血清PA水平变化发现,经保肝护肝治疗后肝功能逐渐恢复而治愈的患者,其血清PA水平均逐渐回升并恢复到术前水平;而死于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其血清PA水平经积极的保肝护肝治疗后均不见回升或继续下降。因此,我们认为动态监测患者术后血清PA水平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肝功能衰竭和判断预后,当术后血清PA水平低于80mg/L时,应高度警惕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经保肝护肝治疗后,血清PA水平逐渐回升者提示预后良好,而不见回升或者继续下降者则提示预后不良。
在新药取得成功之前,应用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简称...[详细]
5月17日,在第十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上,我国香港大学司徒伟基教授交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