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把激素当做退热剂来使用
发热是临床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往往与病毒、细菌、原虫、霉菌等感染有关。激素虽能抑制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和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中枢使体温下降或防止体温升高,但同时可诱发许多不良反应。激素既能抑制体液免疫,又能抑制巨噬细胞与白细胞,从而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感染扩散,甚至激发霉菌或二重感染。
对待发热,首先应弄清原因,属于感染的应使用抗生素。对于感冒发热,可应用解热药即可。因此,绝对不能把激素当做一般解热药来用。那种“一见发热先来一针氢可”的做法实属有害无益。
例1:患儿,男4 岁,主因发热,口腔溃疡就诊。医生给予强的松10ml口服,每日3 次,3 天后该患儿出现全身广泛性、弥漫性、出血性水痘,伴发感染。住院治疗多日,增加了患儿痛苦及家长负担。
例2:患者, 男,2 岁,被诊断为特发性肺部纤维化,当时症状并不明显,给予激素治疗,每日**针30mg,5日后患者出现咳嗽咯血,气喘加重。急查肺部X线片诊断为急性播散性粟粒型肺结核。病情来势凶猛,极为危重,终因抢救无效,于10天后死亡。
误区2:把激素当做镇痛剂来用
激素虽有抗炎作用,但长期应用,即使是小剂量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因此,不能一遇腰疼、关节痛都应用激素。
动物试验证明,激素摄入量与激素性股骨头无菌坏死有密切关系,当阶段性或连续性应用激素的总量超过相当于强的松2000mg时,即可引起股骨头无菌坏死。
例3:患者,女,67 岁,因感冒到乡村卫生所就诊,医生给予肌注**5m g,安痛定2ml, 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见效快, 故自此以后,患者每自觉感冒时医生就给肌注上述两种药物。一年后患者出现双侧髋关节疼痛,四肢肌无力不能站立,行走困难。后诊断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
误区3:把激素当做“预防中药注射剂过敏”药使用
在基层医院,中药注射剂与**药物联用渐成了一种趋势。调查发现,儿科或小门诊在给孩子使用中药注射液的时候,常常都要同时使用**!其目的首先是防止过敏,其次是快速降温给入药物有效的感觉!
很多家长在网上所晒的“处方”也确认了这样的联用法。一位爸爸在网上发文表示,“女儿发烧打吊针,医生开了头孢替安、喜炎平、**磷酸钠。”该家长后来晒出了血常规及诊断,没明显炎症指征的普通感冒,体温也不太高(38.7℃)。
**有抗炎、抗过敏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细菌感染和严重过敏性疾病。激素用于中药注射液过敏、休克后急救,那是在救命;激素用于预防中药注射液过敏、用在本可物理降温、口服药降温的普通感冒,那是在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