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据世界糖尿病大会上报告的纵向LANDMark研究,3年后将发展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角膜神经纤维长度(采用角膜共焦显微镜测量)显著缩短。
布里斯班昆士兰科技大学健康与生物医学创新学院的一位研究者Nicola Pritchard发言称,在3年随访过程中发生神经病变的患者与未发生神经病变者相比,其基线时的角膜神经纤维长度显著缩短(13.3 vs. 17.4 mm/mm2;P=0.036)。角膜神经纤维长度是衡量角膜单位面积内的神经组织量的一项指标,可能是筛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一项有用的无创辅助手段。对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发现,角膜神经缺失确实先于足部的神经缺失。希望这项技术可用于在患者出现症状前以及出现损害前筛查极早期神经病变征象。
LANDMark(运用新的眼标志物纵向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是一项历时5年的观察研究,共涉及242例1型糖尿病患者。3年的分析中包括了来自64名基线时无神经病变的受试者的数据,其中7名(11%)到第3年时按照多伦多标准判断发生了神经病变。研究受试者每年进行神经病变评估,其中包括采用角膜共焦显微镜测量角膜神经参数以及采用非接触式角膜触觉测量法测量角膜灵敏性。该研究表明,腓骨传导速度和冷觉降低以及振动阈增加与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关。不过,尽管在3年中发生神经病变的患者基线时角膜神经纤维长度与未发生者相比显著缩短,但角膜神经纤维长度仍没有显著的组间差异。Pritchard女士对此表示,神经纤维参数随时间而改善的原因尚不清楚,或许是神经纤维的生长弥补了缺失。
LANDMark研究的负责人Nathan Efron表示,角膜共焦显微镜有望成为一项非常简易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技术,可以在进行每年的眼底摄影检查的同时实施。该技术起码是神经病学家及糖尿病专家有权选用的技术范畴中的一项可行技术,并有可能筛查出极早期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目前我们尚未对其完全明了,但只要能够获得更多确凿的数据并且能够进行更好的确证,就有可能使之变为现实。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其稳定性佳、简便易行等诸多优势,近年来被广泛应...[详细]
对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疗距离现实又近了一步,一项早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输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