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网友发布微博称,在福建泉州儿童医院,刚出生12天的婴儿被放进保温箱,温度太高,"活活被烤死".其配发的照片显示,该婴儿的背部、臀部以及腿部都呈现紫红色,多处肌肤有类似于烤伤的痕迹。
7月21日,连日来闹得沸沸扬扬的"婴儿保温箱内死亡"事件,终以初步鉴定死于感染、医患双方达成协议告一段落。
这一"事件"瞬间点燃网络情绪,网民几乎一边倒地对医院大加讨伐。
而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对此事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仅仅凭医疗常识,婴儿保温箱在设计上,就不可能达到所谓"烤"的高温。更有相当多医护人员第一时间指出,从婴儿背部、腿部的痕迹看,很明显是一种感染症状。
然而,医护人员专业的声音被淹没在网络负面情绪中,多数网民,乃至一些媒体也不去关心事实,而陷于所谓"正义"激情,只顾发泄情绪,让医护人员无端"躺枪".事实上,最近在"孕妇胎儿被盗"、"女童被护士扇耳光"等所谓"新闻事件"中,医护人员频频"躺枪"几乎成为常态。
医护人员屡屡蒙冤的背后,是当前网络舆论为"博眼球"、"博同情"、"博大V",日益趋于"极端化"的扭曲状态,乃至使一些传统媒体也站不稳脚跟,频频跟风。近一段时间来,这种情绪的集体极端化、非理性,不仅让医护人员,也让很多行业、领域、群体被逐渐"妖魔化".
这些极端情绪,扭曲信息日积月累,在一定程度上毒化了社会气氛,增加了社会戾气,污染了人们的心灵空间。我们看身边很多人,已经从一些网络媒体形式中纷纷逃走,就是因为对这种媒体非理性发自内心地深深拒绝。
对此,我们必须强调媒体的责任意识。所有的信息发布者,都应该对公众、对个人负责,把握发布信息的底线。我们应该意识到,媒体不是窃窃私语,当它面对公众时,就是公共权力的一种,因此也一定要受到公共权力所必需的限制,不能搞特权,不能以为是"新"的,或者是"虚拟"的,就突破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媒体的基本底线不管是什么媒体形式,在承担公共责任上,在保护人们共同心灵空间的义务上,都没有例外。
作为一名成熟的公民,不信谣、不传谣是必备的基本素质。而作为媒体,向公众传递事件真相,并理性引导公众舆论,更是必须切实履行的社会责任。
我们可以更正事实,但无法更正伤害;我们可以删除文字,但无法删除情绪。每一个媒体从业者,对此都应深深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