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感染可引起分儿童反复腹痛、纳差、恶心、呕吐及早饱等各种上消化道症状。但也有一部分感染儿童无任何临床表现。通过检测血清抗体的关于H.pylori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屡有报道,但检测血清IgG抗体不能反应H.pylori的现症感染情况。因此为了解有上消化道症状儿童H.pylori现症感染的状况及有关危险因素,本研究对376例儿童进行临床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对376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纳差、恶心、呕吐、呃逆、泛酸、早饱等)的患儿均进行胃镜检查,取胃窦距离幽门2~3cm处黏膜2块,胃体黏膜1块。1块胃窦黏膜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另1块胃窦黏膜及胃体黏膜进行H.pylori组织病理学检查。部分患儿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患儿家长在签署胃镜检查知情同意书的同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填写患儿居住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消化道疾病家族史问卷。
H.pylori感染判断标准为经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快速尿素酶试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其中任何2项或2项以上检查同时阳性者,被确诊为H.pylori感染。
经过调查问卷研究,得出一下四个方面的结论:
1.H.pylori感染与居住环境的关系:儿童全托及中小学生寄宿、集体居住及用餐者125例,其中H.pylori阳性67例(53.6%)。非集体居住及用餐者251例,其中H.pylori阳性102例(40.6%)。两者间H.pylori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H.pylori感染与家庭经济状况的关系:家庭经济收入高者(人均月收入高于10000元)H.pylori感染率为36.9%(41/111),低于中低收入者的48.3%(128/265),两者间H.pylori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Hpylori感染与父母文化程度的关系:父母大学(包括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H.pylori感染率为39.5%(77/195),父母中学以下文化程度者H.pylori感染率50.8%(92/181),两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4.Hpylori感染与家族史的关系:121例家庭中,有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病史患儿H.pylori感染64例(52.9%);255例无上消化道疾病家族史患儿H.pylori感染105例(41.2%)。统计学上分析,两者具有差异。
讨论:H.pylori感染可导致人类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此外,H.pylori在胃黏膜的长期定植与胃癌及胃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期为H.pylori感染率剧增期,每年以3%~10%甚至更高的速度急剧上升,至10岁有40%~60%以上的人受感染,以后感染速度减慢,每年以0.5%~1%速度缓增,至50岁左右感染率基本上不增,进入平坦期,可见儿童是H.pylori感染的高危人群。研究提示,随着,患儿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全托及中小学生寄宿亦不断增多集体居住及用餐者暴露于H.pylori环境的机会随之加大,人与人之间交叉传播机会显著增加。家庭经济状况差及父母文化程度低者Hpylori感染率较高,父母文化水平低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儿童家庭经济收入低,预示着家庭可能缺乏充足的卫生设施或者家庭生活环境拥挤等,父母缺乏卫生常识,从而导致H.pylori的流行。家庭中有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儿H.pylori感染率较高,提示家庭内儿童的一级亲属可能是儿童感染H.pylori的重要传播来源。H.pylori主要经过口-口、粪-口途径传播,因此家庭共餐制或密切接触可能导致彼此传染。
因此,对于儿童H.pylori的感染,应以预防为主。首先要加强幼儿园、中小学学校公共饮食卫生的管理,防止H.pylori的集体感染。其次重视少年儿童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最后,有上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有H.pylori感染家族史的家庭,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提倡家庭分餐制。
作者:张勇,李锦霞
长期以来,人类得以生存往往会面临高水平的基因突变,而这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所...[详细]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早产儿常见的呼吸系统并发症之一。布**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