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医改”还需评价机制来检验
2016-12-30 21:31
阅读:875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谢嘉
[导读] 医改同其他民生改革一样,改革过程中不免会出现某些问题甚至发生走样,最终会影响到改革实际成效
医改同其他民生改革一样,改革过程中不免会出现某些问题甚至发生走样,最终会影响到改革实际成效
酝酿了近两年的深圳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2017年1月1日拉开序幕。近日,《深圳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圳市公立医疗机构第一阶段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印发(12月29日《新快报》)。
医改是当下最受舆论关注的民生活题之一。而作为**前沿城市的深圳,在医改方面又有什么创新呢?从媒体披露的信息看,此次深圳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下称“深圳医改”)确实有不少亮点,比如明确大型设备检查治疗费用下降20%,取消挂号费、空调费等7个项目收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降低患者看病负担。
同时,此次改革还提高了357项4级手术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有利于体现医生技术和劳务价值,调动医生积极性,也是有利于患者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改革措施或量化了调整幅度——如大型设备检查降价20%,357项4级手术平均上涨50%;或已测算出改革成效——如7项收费取消后一年减少7200万元,“三医联动”后预计药品降价幅度平均三成等。这样的医改,效果值得期待。
不过,“深圳医改”能否按照改革方案设计的路线图抵达预期目标,还需要实践来检验。从理论上说,有望实现预期目标,因为一些改革措施(如“三医联动”)已经过实践检验,一些改革措施也是社会共识(如降低大型设备检查费用)。但也要意识到,医改同其他民生改革一样,改革过程中不免会出现某些问题甚至发生走样,最终会影响到改革实际成效。
譬如,大型设备检查降价20%,可谓幅度不小。但是,如果某些医院或医生过度检查,如检查不该检查的项目,就会增加患者负担。再比如,降低、取消部分收费后,如果某些医院收支不平衡,还有可能想方设法从患者身上赚钱。又如,推行“三医联动”后如果不能彻底压缩**空间,医院、医生还有可能吃回扣,因为医院仍会售药,患者比较信任医生。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深圳医改”走样?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一种办法是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跟踪评价,以便及时发现、纠正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医生让患者通过大型设备来检查,其必要性以及检查项目是否合理,这需要专业机构进行评判。希望深圳有关方面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监测、评估。
另一种办法是鼓励患者来评价医改效果。患者评价的最大缺陷是缺乏专业性,但患者作为医改的受益者,对医改有直观感受,这种感受也能反应医改成效。假如不少患者反应改革后看病费用没有下降甚至不降反增,那么医改效果就值得审视。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