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什么病是命,有些人运气好,有些运气很差,但怎么对待疾病,说到底是一种处病哲学。北京协和医院王含医生这样说。乐观的人,就算不行中了运气差的大奖,依然可以乐观。乐观的人之所以乐观,一个是内在积极、一个是外在有鼓舞。74岁的李阿姨(化名)就是这样一个运气不太好的乐观人。
如果不是在北京癌症康复会的运动会上遇到她,大家绝对想象不出她是一个患乳腺癌四年的高龄老人,满头黑发、说话时底气十足而腰杆笔直、走路稳重而有力,她打趣说,“一点都输给年轻人”,至于身上的毛病,她早就看淡了,“本来正常人身体里就有,我把它当成了一种慢性病”.
在这几年里,有几种力量,始终陪伴着她,让她可以淡然地与疾病同行。
一、好医生抚平我心底恐惧
刚刚得知自己患癌症,那种恐慌可想而知,“以前我们单位都没有听说过有人得癌”,“或者偷偷地不说”,她特意压低了嗓门,“然后偷偷地离开”.所以在某天洗完澡的时候发现自己身体里突然长了一个红枣大小的肿块,“还是相当害怕的”.2011年的那天本是该习惯了白天看电视、饭点前领着篮子逛菜市场、晚上早睡的稀松平常日子,李阿姨这代人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一带,饥荒、动荡、以及各种天灾人祸统统经历过,这一突如其来的肿块让原本平常的日子起了波澜。
“到了医院发现自己更怕了,各个地方都排了好多人,怎么这么多人呢,自己会不会怎么怎么样呢?”李阿姨的担心在恐惧密集的场所不断地被放大。
万幸的是,她找到了合适的医生。“去了后才发现癌症都分好多种,在挂号时,有了之前医生的叮嘱,我不怕挂错了号,在看完病后,也不怕吃错或者漏吃了某种药”.
医生还跟李阿姨共同商量治疗方案。“治疗癌症,一般都得经过化疗。但我只做了放疗。我看到病友做完呕吐不止,同时考虑到我的年纪,医生也建议我放弃化疗。我相信他,他给我看病我很安心”.
医生还让她成了健康达人。生病一场后,李阿姨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渴望越来越强烈,“医生也实时跟我讲解了癌症、健康、药物知识”.
在阿姨眼里,她是幸运的,是医生抚平了她心底的恐惧、给了她最妥贴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医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身体、重审了疾病与生命的关系”.
二、组织的力量:因为爱我们来到一起
10月30号的上午,李阿姨应邀参加了由北京癌症康复会、北京肿瘤医院国际诊疗中心·北京新里程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携手举办的“生命的风采 康复的新里程”北京癌症康复会第二届运动会,除了掷沙包、舞龙、踢毽、保龄球等项目,会议组还安排了千人签名,呼吁全社会关注癌症群体、提倡癌症患者自救自助。
之所以参加这个活动,部分是出于一种归属感。病友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为了让病友能更好地聚在一起,需要某种组织的存在,可以是医院、也可以是自发或官方主导的组织。一个是医院:同在一屋的住院经历、出院后医院举办的科普宣讲、义诊,都让包括李阿姨在内的患者得以同遭遇相连、交换治疗经验、舒缓心情。北京新里程肿瘤医院首席运营官任奇志也认为,癌症康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参与到肿瘤从防止到康复的全程,是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是各个协会组织,这些组织大多由患者自己和医务人员组成的群众性康复组织在病友中的影响很大,李阿姨介绍说,加入组织后,大家一起交流经验、参加医院活动,没事就聚在一起玩,“吹葫芦丝、排舞”.
作为医院讲座的常客、癌症康复协会一员,李阿姨在其中找到了归属。这种归属让她树立了战胜癌症的信心,体会到了闲暇退休时光里的快乐。
三、内心强大:我已经淡然了
“得病之后我们怎么对待,会对疾病本身的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得了癌症后,有的人很痛苦、很消极。我在想,是不是有的时候,我们就被自己的态度打败了,不是说一消极,我们身体就会分泌某种有害的肾上腺素吗?(注:原话如此)”李阿姨在运动会结束后说。
在她眼里,所有东西都得经过自己才能起作用,医生的解释、劝导、病友的鼓励,哪怕是治疗方案,“自己积极一点反正是好的”.
就像之前说的,刚开始李阿姨确实害怕,但是四年相处下来,“我已经淡然了”.既然把她当成一种慢性病,她除了平时该吃的药、以及半年一次的复查,她基本不去管自己身上的“毛病”.年初时,女儿生孩子了,尽管自己不能亲自去带,但是经常会过去帮着保姆看孩子,她眯着眼笑着说,家里有个小孩还真不一样啊,自己结婚晚,老大一直没要孩子,老二(女儿)结婚八年才决定生娃,所以感觉分外欣喜,“一把年纪了,还天天往孩子那里跑”她说。
后记:
李阿姨是幸运的,不仅仅是发现癌症时还只是中早期,更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好些悉心讲解、与患者共进退的好医生,遇到了一群热心的人和团体,愿意把自己的时间贡献出来,为患者开医学科普讲座、为他们开展活动提供医生、场地、智力和温情支持。这些,都化作了一股股强大而温暖的力量,悄悄地潜入千千万万像李阿姨这样的患者心底,在他们苦苦为疾病奔波甚至无助时,提供让人心安、踏实、向上的倚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