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一位儿科医生在微博上的吐槽引发网友热议:因为替患儿着想,自己没有给发烧的患儿挂水,但孩子家长很不满意,在本市其它医院得到相同诊断后,甚至不惜专门跑到天津为孩子输液。
作为医生,你是不也遇到过类似的病人?他们对你的诊断结果熟视无睹,严格遵循自己的一套“经验”,有数据统计,当医生的诊断和网友从网上获取的信息出现不对等时,只有50%多的网友表示会相信医生。
“医生,我之前百度过了,像我这种情况可能是……给我开点xxx药吧……”
如今以“自我诊断”做开场白的病人越来越多。听取多方意见无可厚非,但盲目坚信其它的观点而质疑医生的诊断,恐怕没有医生会高兴。如果你不信任我,那就不要来找我看病,既然来了,那就要遵守医嘱。--这是一个很简单清晰的逻辑。
但现实却与之大相径庭,有的患者甚至直接找你开药,让你给他做指定的检查、指定的治疗,也不管这些治疗是否适合。
同事的医生朋友遇到过一位异位妊娠患者,在给出诊断后,听隔壁床的病友说用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效果很好,于是连忙跑去要求医生用这项技术,医生汗颜,说你们的情况不同,患者固执己见,劝了半天才作罢。
微博网友“烧伤超人阿宝”说:一个孩子烫伤,我给予包扎处理,告诉家长不用吃药不用**定期更换敷料即可,结果两个家长跟我急了:这怎么行呢?这种重的伤不吃药不**怎么行呢?医生你有没有好好看啊?你到底会不会看病啊?耐着性子解释半天总算半信半疑的走了。
对抗生素的极端态度也是患者“越庖代俎”的典型表现。有的患者认为抗生素是万能的,只要发烧或发炎,就要求注射。但也有另一个极端:“有个孩子发烧多日,病情严重,可家长听说抗生素不好,坚决不用,结果发展为肺炎。”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医生根据病情做出的判断,但因为对医生的不信任,患者动辄不遵医嘱,甚至擅自做主。
以上这些毕竟还算小事,在重大疾病上也有患方越俎代庖酿成严重后果的案例。
对心梗患者的抢救是争分夺秒,但一位主治医生长达50分钟的劝说,都无法说服家属同意植入心脏支架,抱着对心脏支架的 “偏见”,病人最终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事后主治医生懊恼的感叹道:这个社会怎么了?没有基本的信任,做医生15年来最失败的一天。
随着获取信息渠道的增加,“过分自信”的患者越来越多,但是和医生比专业,真的没问题吗?套用网络上的话说:you can you up,如果自我诊断真的有用,何必再来找医生?
既然来看病就要遵循医嘱,“依从”是对医生最起码的尊重,然而在中国,医生给出一套诊疗方案,患者私自更改的并不在少数,甚至有患者因为意见不合对医生大打出手。从医性差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社会媒体喜欢渲染医患矛盾,却很少引导患者尊重医生,整个社会都缺乏对患者“依从性”的引导。医生们自然喜欢聪明的患者,但绝不喜欢患者自作聪明。只有患者们能建立起遵循医嘱的观念,医患间真正做到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这些越俎代庖的患者们才能真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