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哮喘用药市场 外企独领**

哮喘用药市场 外企独领**

2014-04-30 08:46 阅读:1731 来源:医药经济报 责任编辑:龙斯微
[导读] 每年3--5月,是哮喘病的高发期,哮喘用药市场,主要由外资品牌药占主导,国内市场厂家寥寥无几,外企独领**。

    每年3--5月,春季,节气变化明显,很容易生病,是哮喘病的高发期,即将到来的5月也将迎来第十六个世界哮喘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加重、过敏原的增多,哮喘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特别是在3至10岁的儿童身上明显多发。

    临床使用情况

    哮喘属于呼吸道慢性疾病,临床以呼吸困难、喘息、胸闷和咳嗽为主要的症状。现治疗哮喘的药物临床上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控制药物是指需要在较长时间内每天使用的药物,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全身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缓释茶碱、抗Ig-E抗体等。缓解药物是指在哮喘发作时才使用的药物,包括速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全身用激素等。

    还可以分为:以抗炎症为主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白三烯药物、炎症介质阻释剂和拮抗剂等;以控制气道狭窄为主的β受体激动药、嘌呤类药物和抗胆碱药物等支气管扩张药,基因治疗等。在临床上使用较多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药、β2-受体激动剂和茶碱类。

    市场消瘦现状

    我国现有2500多万人患有哮喘,约占全球哮喘病患者近一成的比例,一方面哮喘病有治愈难、治疗周期长、费用高的特点,同时加上近年来尘霾空气增多,导致患病人数增加,使得该市场利润空间较大。

    抗哮喘类药物市场2012年达到133亿元,较2011年同期增长19.8%,近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在22.5%左右。该领域用药人群的增多使得市场在未来几年依然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13年全年规模突破160亿元,增长水平保持在20%左右(见图1)。

    用药途径及剂型分布

    用药途径主要以吸入、口服、注射为主(见图2)。由于吸入剂是通过肺部丰富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较口服和注射剂型吸收面积更大,吸收速度更快,占了六成多的市场。而口服和注射两种用药途径则平分秋色,各占18%--19%的市场份额。外用途径用药份额非常小。

    根据该类疾病用药途径的特点,抗哮喘药的剂型大致有胶囊、片剂、气雾剂、雾化溶液以及吸入剂等。其中吸入剂又分为吸入性溶液剂和吸入性粉剂。所有剂型中,吸入剂和气雾剂属于临床主流剂型,主要用于哮喘急性发作,作用直接,起效迅速,能及时控制气急胸闷、呼吸困难等哮喘症状。胶囊、片剂等口服剂型由于便于携带,方便服用,也是长期用药的哮喘患者常备的剂型。而注射剂一般适用于临床抢救危重病症用。

    品类用药走势

    从抗哮喘药物制剂分类来看,以β受体激动药物、激素类药物、茶碱类药物和白三烯受体拮抗药物为主,此四类药物共占总体将近九成的份额(见图3)。

    前几年抗哮喘药市场中份额最大是β受体激动药,而从2012年开始该类药物在市场所占份额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激素类、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以及抗胆碱类药物则保持上升,但激素类增速放缓。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市场上保持较快发展,2006年新修订的全球哮喘防止创议指出:白三烯调节剂是作为除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外,惟一可以单独应用的长期控制药物,强调了其在哮喘治疗中的地位。兼有抗炎症和支气管扩张的作用,对多种原因引起的重度哮喘有效,在治疗领域认可度渐高。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目前已经有孟鲁司特、扎鲁斯特、普鲁斯特等产品。领军者是默沙东的孟鲁司特(顺尔宁),但受到专利到期影响,其市场明显受到冲击,国内孟鲁司特生产厂家如大冢制药(合资)和鲁南贝特等,份额均明显有所上扬。

    整体而言抗哮喘药物制剂生产厂家以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勃林格殷格翰、默沙东为首,合计占了将近七成的市场,国内企业福和华星制药、瑞阳制药、成都华宇制药和桂林南药虽然也表现较好,但份额有待提升。国内企业若想在已被外资品牌主导的该领域大展拳脚,仍需狠下功夫。

    结论

    我国的哮喘用药主要由外资品牌药占主导,2000至2001年间,默沙东在中国连续推出数种治疗哮喘的药物,而素有哮喘药“金标准”之称的葛兰素史克也在焦急地盼望着其在全球市场消瘦增长迅猛的舒利迭早日在中国上市。在西药称雄中国哮喘药市场的大背景下,跨国医药巨头欲进一步狂扫中国市场。目前国内市场上主要的哮喘药厂家是葛兰素史克和阿斯利康,两家占据绝大部分市场,其中喷雾剂市场的90%为这两家公司所占有。在前10位的竞争厂家当中,只有2家国内药厂,其它均为合资厂家。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