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报告的一项针对连续514例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前瞻性研究,餐后甘油三酯(TC)水平有助于评估糖耐量正常患者心血管风险,但对于糖耐量受损或糖尿病患者并不能提供额外预后信息。
既往的一级预防研究和机理研究证据显示,餐后富含TC的脂蛋白水平提高或许特别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为回答TC水平是否是心血管事件风险因素的有关争论,德国汉堡萨尔大学医院Ulrich Laufs博士及其同事开展了HCS(汉堡奶油和糖研究)研究。接受冠状血管造影术的受试者在下午6时食用标准化晚餐后禁食,次日早上8时饮用250 ml含有75 g脂肪的奶油饮料,3 h后未接受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患者饮用250 ml含有75 g葡萄糖的水溶液,然后测定空腹和餐后TC水平、胰岛素水平和葡萄糖耐量,并随访确定12和18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受试者均为典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占46%,仅25%糖耐量完全正常。
结果显示,对总体受试者而言,餐后TC水平与主要终点(心血管死亡或心血管事件住院率复合终点)未见关联,空腹TC水平与主要终点呈微弱相关性,多变量分析显示无统计学意义。空腹TC水平,特别是餐后TC水平,是主要心血管终点的独立标志物。虽然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空腹和餐后TC水平较高,但也不是心血管死亡或住院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但对于糖耐量正常患者,校正其他脂类、年龄和性别等其他风险因素后,空腹TC水平处于最高三分位(>150 mg/dl)者,预示其心血管终点风险是中间和最低三分位患者的3倍,餐后TC水平处于最高三分位,预示风险增加4倍。
研究表明,葡萄糖代谢影响TC代谢过程。相对于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患者空腹和餐后TC水平较低,但两组患者餐后TC水平相对增加值相似。研究者强调应更加关注餐后TC水平较高的糖耐量正常患者,并应进一步考察干预措施能否使这些患者受益。该研究的局限性包括仅考察了餐后5 h的情况、95%的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未进行基因检测、受试者以白人居多。
澳大利亚悉尼心脏研究所Philip Barter博士在主持讨论中指出,在一项既往研究中,未校正分析发现空腹TC水平可高度预测心血管事件,但校正多变量后,特别是校正其他脂类后,上述相关性不再存在。由此推测,TC可能是心血管风险的标志物,而无因果关系。当存在其他危险因素时,TC对心血管风险无实质影响。然而,妇女健康研究(WHS)和另外一项研究发现,校正多变量后非空腹TC不能预测心血管风险。既往研究结论众说纷纭、令人困惑,而本研究首次评估葡萄糖代谢状态对TC水平预测心血管风险的影响,并明确了TC水平可预测糖耐量正常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但不能预测糖耐量受损或糖尿病患者的风险。
Barter博士指出,该研究的局限性表现在样本量相对较小且随访时间较短,其结果是心血管事件较少,虽然不至于使结论无效,但尚需进一步证实。此外,复合终点指标也较软弱,住院率终点包含人为因素,并且缺乏支持该发现的机理性证据。尽管存在上述局限,如果该发现得到进一步证实,仍不失为一项非常有趣的发现,在确定需要进行TC水平干预的患者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亚药理学会和英国药理学会主办的澳-英联合药理...[详细]
2月28日,GW制药宣布美国FDA授予该公司用于治疗儿童Lennox-Ga...[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