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药资讯 > 艾滋病被治愈 这份幸运并不容易

艾滋病被治愈 这份幸运并不容易

2010-12-29 15:24 阅读:298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水**南 责任编辑:水北天南
[导读] 蒂莫西·雷·布朗是2010年最引人注目的病人,在被艾滋病纠缠了十年后,竟然奇迹的被治愈了。他的治愈被认为是令人震撼的突破性进展
  蒂莫西·雷·布朗是2010年最引人注目的病人,在被艾滋病纠缠了十年后,竟然奇迹的被治愈了。他的治愈被认为是令人震撼的突破性进展。
  12月8日,一个由德国三所大学医学部研究人员组成的七人小组在著名科学杂志《血液》上发表在线论文称,“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这个病人的艾滋病被治愈了”。 自从1981年艾滋病毒被发现后,在这个“世纪***”多达6000万人的追杀名单中,布朗也许是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被治愈的人。
  治疗白血病时治愈了艾滋病
  奇迹发生在一栋砖红色的建筑里,那是位于德国首都的夏洛特医院,也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大学医院。
  布朗是这家医院的老病号了。自从10年前被诊断出患有艾滋病后,他就一直在这里接受药物治疗。病毒没有击垮这个中年男人的身体,而是一直在他体内平静地潜伏着。
  在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教授张林琦看来,这正是艾滋病毒可怕的地方。如果将细胞看成一座金库,这种病毒就像是一个劫匪。这个在显微镜下看来就像是个“小刺球”的病毒,会***“金库”大门的“安全密码”,冲进细胞内部。然后,它会将自己的印记整合进细胞最内部的染色体,变成细胞的一部分。
  如今,人们对这个抢劫者带来的危险已经不再陌生,它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一旦免疫组织崩溃,人的抵抗能力变低,就极有可能因感染死亡。
  抢劫者可能在病人体内潜伏10年以上。因此,当人们将药物“警察”派入被感染的病人体内时,也往往难以追捕到这些悄悄隐藏的坏蛋。
  布朗就一直生活在这群劫匪的阴影之下。同时,另外一种可怕的疾病又悄悄地缠上了他。几年前,这个倒霉的男人确诊患有白血病。在两种“绝症”的夹击之下,看起来,他几乎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可能。
  不过,夏洛特医院临床医生主任埃克哈德·蒂尔(Eckhard T hiel)并没有放弃,这个主攻血液学和肿瘤学的医生决定进行一个大胆的尝试。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一些科学家曾经发现,有一些人天生不会受到艾滋病毒的感染。蒂尔和他的同事们开始思考,如果在与布朗骨髓配型的捐献者中找到一个“天生不受艾滋病毒感染者”,“在用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后,是不是病人体内的艾滋病毒也会跟着一起消失呢”?
  事实上,在普通人的细胞“金库”外,大多设置了两个“安全密码”,一个被称作CD4,另外一个则被称作CCR5。但对艾滋病毒来说,这两组密码***起来非常容易,所谓的安保措施形同虚设。
  但在那些天生对艾滋病毒“免疫”的幸运儿细胞上,由于基因突变,CCR5基因编码区域第185号氨基酸后发生了32碱基缺失。这种被称为CCR5△32的缺陷型基因就相当于为金库加密,劫匪无论使出怎样的招数,都无法溜到金库之中。
  布朗十分幸运,在60名适合布朗进行骨髓移植的捐献者中,研究小组为他找到了一位具有CCR5△32型基因的人。2007年2月,当布朗接受移植手术后,捐献者的骨髓开始在他的体内运作,新的血细胞开始产生。
  如同医生们曾经预想过的那样,新生成的细胞具有CCR5△32缺陷型基因。在3年多的追踪调查后,医生们确信一个奇迹发生了,“艾滋病毒在这个病人的体内完全消失了”。
  在这个大家甚至不敢大声提到“治愈”二字的领域里,这绝对是个振聋发聩的发现。
  就在一年以前,为这个病例撰写的论文发表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那时,这个来自德国的研究小组很谨慎地表示“通过骨髓移植长期控制了艾滋病毒”。张林琦记得,这个病例令整个科学领域“震惊极了”。
  在那篇论文发表之前,这种可怕的病毒一直被称作“史后世纪的瘟疫”。艾滋病毒被誉为全世界“头号传染病***”,每年有200万人因此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也在自己的官方网站撰文称,如果坚持治疗,“艾滋病毒感染者可以保持良好状态,保持劳动能力,延长生命时间,即使在低收入国家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也可以做到。”不过,WHO同样斩钉截铁地说:“艾滋病毒感染不能被治愈。”
  因此,当布朗体内再也找不到艾滋病毒的行踪时,路透社在报道中写道,在这个“大家甚至不敢大声提到‘治愈’二字的领域里,这绝对是个振聋发聩的发现”。
  尽管这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但对它的研究并没有因此搁浅。目前,抗病毒治疗可以延长病人寿命30年到50年,比完全治愈的预期寿命只提前10年。
  上个世纪90年代,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了著名的“鸡尾酒疗法”,即同时使用几种药物,每一种药物针对艾滋病毒繁殖周期中的不同环节,从而达到抑制或杀灭艾滋病毒的目的。
  今年11月,一篇由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小组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称,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艾滋病的感染风险和传播速度,“它第一次证明了定期服用药物可部分减少艾滋病在***性恋和双性恋男性高危人群中的传播速度”。
  曾经在美国担任何大一助手的张林琦发现,虽然药物可以抑制新的细胞被感染,但已经被感染的细胞却还能在体内存活很长时间。这些病毒悄悄地潜伏着,致使药物甚至根本没法发觉。这成为“根治艾滋病的最大障碍”。
  他把艾滋病毒比作“微观世界中的超人”,尽管直径只有短短的100纳米,却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
  几年前,这个已经和艾滋病毒打了19年交道的“海归”教授决定开始研制艾滋病疫苗。如今,在实验室的动物实验里,疫苗已经产生了“非常好的观测结果”。
  今年7月,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专家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称发现了两种能够“绑定”并打击90%%以上艾滋病病毒变异毒株的抗体。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疫苗即将投入生产。张林琦说:“虽然方向清楚,但路有多远,谁也不知道。”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