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坛推荐 > 手足口病的治疗

手足口病的治疗

2012-05-29 17:19 阅读:2952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手足口病是由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感染所致。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以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以后两者交替出现,每2~3年可造成一次流行。手足口病本为常见

    手足口病是由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感染所致。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以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以后两者交替出现,每2~3年可造成一次流行。手足口病本为常见病,但近年出现暴发流行,而流行时常伴随较高的死亡率,尤为其所引起致命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肌损害,且自2008年5月2日被纳入丙类传染病后,对手足口病的治疗更为医者所重新认识。因此手足口病的早期全身用药尤为重要,现就手足口病的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1.手足口病的抗DNA和RNA型病毒药治疗

    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具有很强的单磷酸次黄嘌呤脱氢酶抑制剂,能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转化为鸟苷酸,从而抑制病毒的RNA和DNA合成,对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复制作用。何蓓在28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用利巴韦林(病毒唑)10mg/(kg·d)加入葡萄糖一次静脉滴注,并与20例使用聚肌胞1~2mg一次肌注的对照组比较,结果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朱丽蓉等在54例该病患儿中采用病毒唑15~20mg/(kg·d)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亦收到明显疗效。

    2.手足口病的抗DNA型病毒药治疗

    2.1 阿昔洛韦
    又名无环鸟苷等,系嘌呤核苷衍生物,为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可进入被感染的细胞,与病毒编码的特异性胸苷激酶结合,迅速转化为无环鸟苷单磷酸,再通过细胞鸟苷激酶的作用转化为无环鸟苷二磷酸,再经其他细胞酶转化为无环鸟苷三磷酸而与鸟苷三磷酸竞争,干扰单纯疱疹病毒DNA聚合酶、抑制病毒DNA合成和复制,尤其对Ⅰ、Ⅱ型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最高。阿昔洛韦口服后吸收仅为15%~37%,生物利用率较低,静滴后血药浓度可显著增高,血浆结合蛋白率低,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的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1/3~1/2。阿昔洛韦主要用于疱疹性疾病,但临床上不仅国内,在国外也有用来治疗手足口病的报道。李占忠将248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0例用阿昔洛韦20mg/(kg·d)加入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128例用阿昔洛韦10~15mg/(kg·d)加入10%葡萄糖液滴注,1次/d,结果治疗组显效92例(76.7%)、有效18例(15.0%)、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显效52例(40.6%)、有效24例(18.8%)、总有效率59.4%,两组病例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且治疗组明显缩短疗程,无副作用。曹铁锋等将48例该病患儿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用病毒唑10~15mg/(kg·d)加入5%葡萄糖中一次性静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阿昔洛韦5mg/kg加入0.9%氯化钠溶液中静滴,1次/d,结果在发热消退时间,皮疹、口腔黏膜疱疹消退时间上,治疗组均明显减少,两组结果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

    2.2 更昔洛韦
    又名丙氧鸟苷等,为阿昔洛韦衍生物,作用机制与阿昔洛韦相同,在已感染的巨细胞病毒内,其磷酸化的过程较正常细胞更快,且能渗入到病毒和宿主细胞的DNA中,但对病毒DNA聚酶的抑制作用较宿主细胞DNA多聚强,对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型,EB病毒和水痘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巨细胞病毒、水痘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治疗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报道较少。陈述英用更昔洛韦佐以穿琥宁注射液治疗62例手足口病患儿,结果与对照组(穿琥宁组)64例在治愈率上无统计学差异,但体温下降、疱疹消退、口腔炎止痛时间明显缩短,出现并发症的例发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并未发现不良反应。庄探月、刘全权用更昔洛韦治疗复发性手足口病16例,症状消失后继续观察一年,结果治愈15例,复发1例;对照组(用病毒唑或干扰素治疗)30例,结果治愈6例,复发24例,阿昔洛韦组较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说明更昔洛韦对肠道病毒也有较强抑制作用。

    3.手足口病的H2受体拮抗剂治疗

    甲氰咪胍系第一代组胺H2受体拮抗剂,于1975年应用于临床,能竞争性拮抗组胺或其他病理性因素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和其他病理性胃酸分泌过多症。近年来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发现,甲氰咪胍尚有调节免疫、抗病毒、甚至抗癌等功能,尤其在抗病毒方面更为突出,有学者认为其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劳庆禄等在41例手足口病患儿中随机分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予对症治疗、常规口腔护理、口服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及以适量肯特令用温水调成糊状抹于口腔溃疡及手足皮损局部,治疗组加用口服甲氰咪胍5~7mg/(kg·d)分两次用药,对照组于穿琥宁10mg/(kg·d)一次性静脉滴注,两组均连续用药3天,结果在热退、皮损消退、疼痛消失、口腔溃疡愈合、无并发症上甲氰咪胍组明显优于穿琥宁组,两组疗效差异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

    4.手足口病的中成药治疗

    4.1 莪术油
    莪术油注射液由姜科黄属植物——莪术的干燥根茎中提取的挥发油精制而成,具有抗病毒作用,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具有直接灭活作用,对多种儿科病毒性感染均具有很好的疗效。王培养把500例手足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0例,治疗组以莪术油注射液5~10mg/(kg·d),一次性静脉给药,疗程3天;对照组用利巴韦林颗粒15~20mg/(kg·d),分3次口服,疗程5天;按体温降至正常、疱疹消退和退净时间为判断标准,分显效、有效、无效,结果治疗组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邵长征在26例手足口病患儿中使用莪术油注射液并与使用病毒唑的24例该病患儿相比较,基础治疗相同,结果莪术油组在皮疹消退时间及退热上较病毒唑组短,两组疗效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4.2 双黄连注射液
    双黄连注射液成分为金银花、黄芩、连翘提取物,金银花、连翘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和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孙世玲在治疗5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用双黄连注射液1ml/(kg·d),一次性静脉用药并与利巴韦林10~15mg/(kg·d)治疗40例患儿,与一次性静脉用药进行比较,结果在体温消退时间和口腔炎愈合时间上均优于利巴韦林组。

    4.3 穿琥宁注射液
    穿琥宁是穿心莲活性提取物——穿心莲内酯,经酯化、脱水、成盐而成的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钠盐,可促进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中溶菌酶含量,具有灭活病毒的作用。蔡惠文将54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用穿琥宁10mg/(kg·d),对照组用病毒唑10mg/(kg·d),均为一次性静脉用药,结果治疗组在平均退热天数、平均口腔炎愈合天数上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胡南红在132例手足口病患儿中随机分两组,分别用穿琥宁(69例)8mg/(kg·d)和利巴韦林(63例)10~15mg/(kg·d)均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结果两组在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中,穿琥宁也明显优于利巴韦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4 炎琥宁
    炎琥宁也为中草药穿心莲提取物,有效成分为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该药能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与炎性渗出和水肿,特异性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ACTH释放,增加垂体前叶中ACTH的生物合成,具有解热、抗炎、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和镇静作用,可促进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对病毒有灭活作用。吕为萍等将49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50例和对照组240例,对照组以病毒唑10mg/(kg·d),而治疗组以炎琥宁10mg/(kg·d)均加入葡萄糖液中一次性静脉滴注,以体温下降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

    4.5 清开灵
    清开灵冲剂由黄芩苷、金银花、板蓝根、水牛角、栀子、珍珠苷、猪去氧胆酸、胆酸组成,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功效,有良好的退热、抑制细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清开灵通过抑制内生致热原(下丘脑的细胞介素)、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促进解热物质的释放发挥体温调节作用。清开灵尚能改善血液流变,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从而加速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江雪娟等在32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给予清开灵冲剂<1岁3g/d,>1岁且<3岁4.5g/d,>3岁9g/d,口服治疗,与疗程5d,并与给予利巴韦林10mg/(kg·d),口服治疗,与治疗5天的对照组31例比较,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清开灵组的退热时间、口腔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为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张闻也在该病患儿中使用清开灵颗粒的治疗组39例和使用利巴韦林颗粒的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退热时间、口腔炎愈合时间、治疗天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照组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轻度腹泻,呼吸困难,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无一例发生,笔者认为两组疗效均满意,但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5.手足口病的免疫调节剂治疗

    5.1 卡介苗素
    卡介苗素注射液是卡介苗素提取物,能提高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切断病理演变的环节,促进已变性的细胞再生,从而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免疫调节剂。颜云蓉在83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用卡介苗素注射液0.5mg,隔日肌注,并口服复合维生素B液、硫酸锌糖浆、冰硼散外敷口腔溃疡处、皮疹外搽肤疹宁,而另72例该病患儿只用上述口服、外用药,结果在无发热、皮损消退、症状消失、吞咽正常、无并发症上卡介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愈率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笔者认为卡介苗注射液来源方便,成本低,价格低廉,不仅能缩短手足口病患儿的病程,而且用药方便,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5.2 干扰素
    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种类的干扰素诱导剂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增殖、免疫调节、抗病毒和诱导分化作用。蒋海珍在25例手足口病患儿中,除给予一般的抗病毒药及对症治疗外,加用人白细胞α-干扰素10万u分两次肌注,连用3天,并与25例不用干扰素的该病患儿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干扰素组在3天内体温正常,皮疹隐退,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上明显优于非干扰素组,两组显效率、总显效率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差异。杨萍萍把6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的对照组28例和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干扰素,0.3~0.5/(kg·d)肌注,7天为一疗程的治疗组32例,结果治疗组发热、皮疹明显轻于对照组,病程短于对照组。梁福勤等将125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4例,两组在静脉滴注青霉素或白霉素上,治疗组加用重组干扰素5~8万u/(kg·d),一次肌注,连用3天,而对照组加用利巴韦林8~12mg/(kg·d),结果治疗组在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5.3 康复新液
    康复新液是从美洲大蠊提取的纯中药制剂,是一种含多种活性物质的混合液,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性水肿,促进组织修复、再生,可以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起活化作用。邓颖对52例手足口病患儿中予以退热、补充维生素和与口服利巴韦林颗粒的基础上口服康复新液的46例该病患儿比较,结果在退热、皮损愈合、疼痛消失、吞咽正常、无并发症上,康复新液组明显优于非康复新液组,两组在治愈率上有显著差异。

    5.4 鸟体林斯
    鸟体林斯是草分枝杆菌F.U.36混悬液,主要成分是灭活的草分枝杆菌,它对人类是一种非病源细菌,主要通过影响免疫应答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目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显著增强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殖,促进白细胞介素α、白细胞介素4、肿瘤因子等各种细胞因子的产生,还能显著增强NK细胞活性。何登明等对67例手足口病患儿中在抗病毒和保护心肌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鸟体林斯混悬注射液(退热后用)1.72μg/次,肌注,病程中共给予2次,观察皮疹消退、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治疗后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比例,并与仅用抗病毒和保护心肌治疗的65例该病患儿比较,结果鸟体林斯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6.手足口病的中医中药治疗

    现代医学对病毒感染性疾病多采用对症治疗,没有杀灭病毒的特异性药物,治疗效果多不理想。中医根据手足口病的临床体征及发病特点,纳其入“湿温”与“时疫”范畴,证属实证、热证,病位在心、脾、肺等脏,病机关键为心、脾积热。原晓凤等以清热解毒、健脾清心法为治则,内外合治,疗效确切,明显。内服药基本方:生地10g,紫荆皮5g,柴胡10g,木通3g,侧柏叶10g,连翘10g,黄芩10g,薏苡仁10g,藿香10g,竹叶10g,随证加减,伴发热加白薇10g,青蒿10g,石膏10g,大便秘结加枳实5g,莱菔子10g,根据年龄,2~3天一剂,水煎服,外敷药取吴茱萸50g,研末,醋调,每晚外敷涌泉穴,连用三天。

    李向生根据中医辨证,将手足口病按病程分急性期(风邪犯肺、心脾蕴热)和恢复期(脾胃失运、阴虚火热)采用清热祛温、运脾养阴法治疗手足口病患儿亦收到显著效果。急性期用药:金银花6g,连翘6g,荆芥5g,防风5g,淡豆豉6g,黄芩6g,大黄(后下)6g,石膏(先入)9g,蝉蜕6g,甘草5g,车前草9g,牡丹皮6g,赤芍药6g,赤茯苓6g;恢复期用药:陈皮6g,厚朴6g,苍术6g,砂仁(后下)2g,神曲6g,麦门冬9g,芦根9g,每日一剂,水煎2次,取汁100ml,早晚分服。

    7.手足口病的穴位敷贴治疗

    陈红娟根据中医理论,认为治疗手足口病宜清肺泻脾、解毒祛湿、健脾健胃。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透皮治疗途径具有超出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避免消化系统的首过作用,提高生物利用率。笔者采用中药细辛研粉,过筛后与红醋均匀调成厚糊状,取10g置于一块消毒护创敷贴上,贴于脐部,并配合He-Ne激光仪,局部激光照射,在26例治疗组中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局部用药的24例对照组,两组对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熊均平等在30例该病患儿中在使用常规治疗(全身抗病毒、局部外用药)的基础上采用细辛加红醋调糊敷贴脐部,结果疗效亦明显优于26例对照组,两组在统计学上亦有显著性差异。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