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其中提出,要扭转公立医院逐利行为,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医院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实行集中采购。媒体将之解读成"公立医院收入不靠药"。
必须承认,我们是一个滥卖药物很严重的国家。笔者这里说的"药物",指的是处方类药物。按照最基本的医疗常识,鉴于处方类药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本应该由专业医生把关开给患者。但现在,你在随便一家药店,都能轻而易举地买到很多处方类的药物。经营者会向你大力推荐各种眼花缭乱的药品,尽管他们很可能属于处方药物,比如抗生素,比如增进性欲与性能力的药物。笔者曾在一个药店,发现消瘦多种针剂药品,患者可以买下,回家请人给自己输液;还目睹过,有人就在药店输液。
滥卖药物的除了药品经营者,还有医院。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3.3瓶的水平,俨然已成"吊瓶大国".在药物经济的绑架下,一些医院及医生也成了所谓的药品经销商,给患者滥开病情不需要的药物。这属于另一种滥卖药物。
怎么看待这种"滥卖药物"?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愚昧而落后的现状。在很多发达国家及地区,处方药物是不可能被允许这样"卖"的。以抗生素为例,常被当成枪支来管。没有医生的处方,药店是禁止卖的。医生一般也不敢通过处方来卖药,接受药商的好处,否则将有可能受到重罚。关键是,现在怎么来改变这种风气?
医改纲领中隐约已交出答案:破除"以药补医",推进医药分开。从医院开始,改变这种滥卖药物的社会风气。
毕竟,药物的使用及把关,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作为普通民众,很难去对之进行把关。而只有医院及卫计委门主动站出来承担起这种"把关"的角色,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药物滥用的社会顽疾。要想担当重任,首先就必须拿医院开刀,进行经济转型,抛弃那种卖药的模式。
笔者的另一个疑问是,公立医院收入不靠药!难道私立医院收入就应该靠药?在中国,私立医院可能是一个滥卖的重灾区。
希望在不远的一天,我们能有一个可靠而安全的医疗服务系统,不必老是担心医生会给自己多开乱开药物。在药店,看不到处方药物再像现在一样,被滥卖得如此触目惊心。而这,都直接取决于医改的进度与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