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全科医生月入10万
7月28日上午,港大深圳医院急诊科顾问医生区建恒到访《医学界》,谈及香港公立医院医生的收入,区医生作为级别较高的顾问医生,坦言自己月薪14万港元(折合人民币11.2万元);不仅如此,区医生还透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香港,全科医生开诊所月收入亦达十几万港元。
香港如此,**如何呢?据了解,在**,家庭医生的月收入大抵在50万新台币左右(折合人民币10万元左右)。
同样是中国,然而据《医学界》了解,大陆全科医生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市发达区县,全科医生一年收入却还没有港台地区一个月收入多,偏远地区甚至年薪还不足5万元。
此外,不仅收入低,中国的全科医生社会地位也不高,甚至成为了“小医生”的代名词。
全科医生前景光明!
对此,7月28日,刚开出自己“私人医生工作室”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谢汝石教授在其微信、微博上呼吁,“全科医生是最有前景的专业,全科医生不是小医生!”
在谢汝石看来,全科不但是病人健康的守护神,也是病人与专科医生的桥梁。“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大医院的专家门诊中,有50%以上的初诊病人是看错专业,这个错误不但浪费病人的时间和金钱,消耗不必要的医疗资源,也浪费了专家宝贵的出诊时间,让那些真正需要看专家的病人没有机会看到专家。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错误导致了现在‘看病难’的局面。”
不仅如此,据介绍,以美国为例,80%的病人会在全科医生诊所得到终止医疗服务,只有20%的病人被转诊。
对此,谢汝石表示,“据很多专家反应,大约80%的专家门诊的患者不需要看专家,只是在普通门诊就可以解决。”
全科医生不该被***
无论是港台,还是欧美,全科医生取得高收入的前提就是自由执业,最普遍的就是开私人诊所。
而中国的全科医生都在哪里呢?据介绍,目前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想进三甲医院进不去,大多去了社区医院,想开诊所可谓难于上青天!
据了解,中国新医改强基层之路,却成为了私立诊所的灾难之旅,许多合法诊所***被吊销,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的私人诊所被扼杀,许多医生被请回了乡镇卫生院。
在普通医疗服务需求极大的大中型城市城乡结合部,诊所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朝八晚五、门可罗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每月三千多元的工资,收支两条线,中国基层医生过起了“公务员”的日子,在**体制下,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淘汰机制,再加上基药制度的桎梏和公共卫生的压力,社区卫生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功能正在逐渐丧失。
事实上,被“***”不仅仅有衣食无忧的快乐,还有诸多屈辱和痛苦。
除了收入低、职称晋级困难之外,一位经历三年全科规培的硕士生甚至向《医学界》控诉,由于规培合格证专业所限进不了三甲医院,进入社区医院后,临床医学出身的他竟然被逼参加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将其培养成为能熟练掌握和应用相应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非中医类别医师,提供中医药服务……
放开医生开诊所
全科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员目前已经不再有争议,但全科医生地位低、收入少、职称晋升难等一系列问题,却让全科医学发展步履蹒跚。
然而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新医改分级诊疗若想取得成功,只有一条道路,就是放开医生开诊所,让全科医生在市场上实现优胜劣汰,找回自己应有的价值,并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员的使命。
私立诊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能够担负起如此重任吗?据了解,不论是在香港还是英美,全科医生都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一举揽下了80%的医疗服务。同时,自由执业的全科医生也取得了应有的丰厚回报。
以**为例,开诊所的家庭医生就比在医院的全科医生月收入高出20万新台币左右。
如此情况下,全科医生自然有吸引力,一些大医院的医生甚至会选择辞职去开诊所。
而我们是怎么做的呢?逼医生下基层,有的省份规定年轻医生不在基层待几年不准去大医院,甚至试图通过免费定向培养的方式,逼毕业生在基层医院工作。
相信医生自由执业这一全世界都通行的模式,在中国没什么“特色”可讲,唯有让医生自由执业,并实现价值回归强基层,医改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