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手术室无聊医生的调侃(2)

手术室无聊医生的调侃(2)

2011-04-29 15:16 阅读:4893 来源:爱爱医 作者:i*m 责任编辑:iam
[导读] 1,拖鞋。 乡下医院,没有护工去推车子接。只要是能走路的病人,我们一般都是叫他们自己走到手术室里面去的。为了减少污染,病人进来以后,我们都叫他们换上我们手术室专用的拖鞋。 这些拖鞋很多,一排排的放在那里,没什么规律,有夏天的凉拖,也有冬天穿的

    9、有钱人

    在手术室里经常会碰到一些有钱人,或者是为了表达自己有钱的人,一些只用局麻甚至于连麻醉都不用的小手术,病人却一定要选择全麻来做。

    我们是无所谓的事了,反正送上门的钱,不挣白不挣。

    然后有时就会碰到这种情况,手术只要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搞定了,而我们麻醉却前后后要忙活个把小时。

    那,选择全麻就真的会好些吗?

    事实却正好相反,别的不说,是药三分毒,那一针筒一针筒的**,哪个没点子副作用的啊,全都推到你身体里面去,你觉得这是好事吗?

    还有,好好的一个喉咙,非得要插上根二十多公分长,比钢笔还要粗的塑料管子,能舒服得了吗?

    还有术后并发的一些气管出血,咳嗽咳痰,肺部感染什么的,简直就是花钱买罪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2、有多大头你就戴多大帽子,别没事找事。

    10、恐惧

    只要是个正常人,进到手术室里面做手术,都会感觉到或多或少的紧张和害怕,有一些严重的甚至会狂性大发,大吵大闹。

    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紧张才不正常了呢。

    但是呢,这种紧张全都只集中在进手术室之前或者是手术开始之前,真等到手术开始了,随着手术的进行,病人的这种紧张,害怕情绪就自然而然的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不止一次的碰到过那种,手术开始之前哭得死去活来,但是真等到手术了以后,又跟我们谈笑风声的病人。

    因为他们发现,这还真没什么好怕的。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

    恐惧,其实只是我们对于未知事情的一种胡思乱想罢了。真等到事情发生了,你才会发现,其实也不过如此尔尔,还真没什么好怕的。

    11、医者不自医

    很多人都以为,医生,特别是外科医生。每天对着病人切啊割啊的,等到自己生病了要作手术的时候,肯定不会害怕了。

    其实事实正好相反,越是经常开刀的人,一旦轮到自己的时候就越是紧张。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这个病,这个手术可能会引起这个并发症,可能会有那个后遗症什么的。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紧张。甚至还有些被自己的胡思乱想给吓得哭起来的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无知者无畏,丫的知道得太多了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12、***

    老是在网上看到好多人说自己******的,告诉你,可千万别拿这个开玩笑,真等到哪天你***了,有你哭的。

    进修的时候,有一天值班,接到一个急诊。

    患者是一个二十三岁的小伙子,平时身体健康,也没什么不正常的。结果那天中午睡午觉睡得好好的,突然觉得自己***了。

    嗯,是真的***的那种。

    小伙子当时也没在意,以为自己只是着凉了抽筋呢。翻个身,继续睡。结果后来,蛋越来越疼,疼到后来,实在是有些受不了了,赶紧跑到医院来了。

    在医院里又是耽误了一会儿,等到找到泌尿外科的时候,阴囊半边已经肿得跟拳头一般大了。

    没说的,我们赶紧接到手术室里来,麻醉,手术。但是已经太晚了,泌尿外科医生用温纱布悟了个把小时,右侧睾丸还是漆黑一团,彻底的坏死了。最后没办法,只能切掉了。幸亏男人蛋跟肾一样,只要有一只也能正常工作,要不然,这个小伙子还没结婚就已经不能再当爸爸了。

    我一开始还不相信小伙子的话,以为肯定是他做了什么剧烈动作才会发生睾丸扭转,但是小伙子一边哭,一边发誓赌咒,自己真的没干什么,就是躺在那里睡觉,连翻身都没有翻身。

    这太不可思议了,就是安安静静的在那里睡觉,连翻身都没有翻,怎么会发生睾丸扭转呢?

    我还是不相信。但是旁边的泌尿外科医生却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根据他们研究发现,一个男人在睡觉的时候,**有百分之七十到九十的时间都是勃起的。

    哦,这里解释一下,这里的勃起并不全都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种硬邦邦的勃起,也有可能是那种半软不硬的。反正只要**充血,海绵体涨大,在泌尿外科看来就叫勃起。而一旦**充血速度过快,勃起过于迅速,就有可能发生睾丸扭转这种现象。

    也就是说,全世界每一位男人,只要他还能勃起,他就有可能和这个小伙子一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闲得***,不是没有根据的说法。

    2、男人压力大啊,连睡觉都睡不安生。

    13、阑尾

    阑尾切除术是外科最基本的手术之一,几乎每一个外科大夫都是从学割阑尾和包皮开始做起的。是每一个外科医生的必学技能。

    但是,你不要以为阑尾就真的那么简单,阑尾炎一旦发生了变异,那割起来简直就是要人命了。那些大医院的主任,多难的手术都不怕,就怕割阑尾。

    刀开得好了显不出本事来,只是个小阑尾罢了。一旦碰到个难开的,搞个三五个小时下不来台,脸都丢到姥姥家去了。

    我曾经见到过一个阑尾,本来就是两个小住院医来开的。结果两个住院医在那里搞来搞去的忙活了一两个钟头,愣是没找到阑尾在哪,没办法,只好把主治喊了下来。

    主治刚下来的时候还有些不高兴,一边洗手换衣服一边骂骂咧咧的:你们两个废物,白跟了我这么长时间,连个小阑尾都搞不定,**的用啊?

    可主治一上台,傻眼了。他上来找了一个多小时,也是没有找到阑尾在哪里。

    没办法,只好再把主任喊了下来。主任听说是个变异阑尾,也有心理准备了,下台之前先挂了个电话给市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也是他的老同学赶紧下来帮忙会诊。

    事实证明,主任是多么有先见之明。因为他上台忙活了一阵子,虽然说总算是找到了阑尾,可是那个阑尾因为长期的炎症,炎性的渗出包裹,再和旁边的肠子,血管,肠系膜一起粘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拳头般大的肠球。阑尾就包在这个肠球的最里面。主任拿着手术刀在那里来来**比划了半天,也是狗咬刺猥,无从下嘴,不知道该从哪里割起了。

    不过幸好,就在这时,市人民医院的专家到了。要说人家大医院的主任就是不一样,过来以后一看到这种情况,二话不说,直接命令,延长切口。都到这份上了,完成手术第一,至于什么美观呀,创伤呀全都得靠边站。

    于是专家一声令下,本来只有三分分的阑尾切口变成了一个十几公分的横切口,几个人把患者肚子里的肠子全都掏了出来,从头到尾,一点点的分解,一寸寸的剥离,一台阑尾从上午十点,一直开到月明星稀,才总算是完成了。

    手术结束以后,最早上台的那两个住院医已经完全虚脱了,站都站不稳。几个老家伙也是混身是汗,满脸通红,大声齐呼:这**阑尾,真TM难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不要小看基本功,越是基础的,才越是考功夫。

    2、当我们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不妨舍弃一些方面,也许会出现曙光。

    3、这**阑尾,真TM难割。

    14、谣言

    这个故事也和阑尾有关,有一次我到市里办事,结果耽误了时间,错过了最后一班公交车。只能打的回医院。

    司机一听说我是那个医院的员工,马上来劲了。压低声音问我:哦,那你们医院最近出了一件大事,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大事?什么大事啊?我很奇怪,我天天都在医院里,怎么没听到什么大事?

    于是司机就开始侃侃而谈了,原来他老婆的同学的表哥的一个邻居家的女儿,(我发誓,他当时就是这么说的),在我们医院开阑尾,本来一个很小的手术,结果被我们医院的一群“SB庸医”给搞得大出血不止,抢救了好几个小时最后请市人民医院的专家下来抢救,才终于抢了回来。等到出来以后,已经是不省人事,昏迷了好几天才醒过来的……神马神马的。

    我一听心理一惊,赶紧追问道:什么时候的事啊?

    就是上个星期啊?

    上个星期!你是不是说的一个叫XXX的14岁的女孩啊?我突然醒悟过来,激动的叫了起来。

    是啊,怎么,你也听说了这件事了?

    废话,哥能不知道这件事吗?这台麻醉就是哥打的,全程也是哥监护的,哥能不知道这件事吗?

    可整台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非常平稳啊,别说大出血了,纱布都没红两块呢,怎么就变成了大出血,还抢救,还请人民医院的人下来抢救?

    事情的真相是,这个小女孩的家里人有点钱,为了自己女儿着想,就让我们请市人民医院的主任下来开的刀。但是这个主任本来说好了两点钟到的,结果等我们麻醉打好,巾单也铺好了,主任却临时被一个急诊手术缠住了,一直拖到五点才来。为了防止长时间的等待,**效力减退,在这个主任来了以后,我又给她在静脉里加了点药,让小女孩睡着了。

    事实上,整台手术从切皮到关腹,只花了十分钟时间。顺利得不得了,等到出手术室的时候,小女孩还没有醒过来罢了。这些情况家属都是知道的啊,怎么话七传八传的,到了别人的嘴里,就变味了呢?要真是出现这么严重的医疗事故,家属会不吵不闹,晚上还请我们吃饭吗?简直就是搞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话传得次数多了,肯定会变味。谣言就是这么产生的。

    2、不要当着别人讲他们单位的坏话,说不定你骂的就是当事人。

    15、习惯

    虽然监护仪老早就被发明出来了,不过乡下医院比较落后,直到二十几年前,我们医院才有了第一台监护仪。

    这都是高科技啊?

    不过越是高科技,越是傻瓜式的。当时我们医院手术室唯一的麻醉师老W,对着说明说摆弄了不大一会儿,就已经知道这玩意儿怎么用了。只是粗除了一个小细节,正常人的心律应该是60——100,于是老W就把报警犯围调到了50——120,就是说只要超过了这个界限,监护仪就会自动发出“嘀嘀”的报警声。

    结果粗心的老W把前后弄倒了,调成了心律大于50,小于120就会报警,也就是说,只要你的心律在正常范围内,监护仪就会响个不停,而一旦出现危险了,它反而不叫了。

    当时谁也没有在意这件事情,反正日子久了,大家都知道了。机器响个不停,就说明病人是安全的,如果机器突然不响了,就说明出事了。

    后来,随着医院的发展,手术量的增多,医院又请了一个新的麻醉师小F。小F来后没多久,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赶紧拨弄反正,把报警设定调成了正确的模式。于是麻烦来了,手术医生突然听不到那习惯的“嘀嘀”的声音了,心理老是不踏实,刀也开不下去了,不停的看监护仪。而且不是一个两个是这样,所有的人突然间都不习惯了突然安静下来的机器,工作马上变成缩手缩脚的。因为总是以为病人出事了。

    后来大家实在是受不了了,就叫小F把监护仪调成原来的样子,不然大家开刀都没法开了。虽然小F极力的解释,自己这样设置才是对的,以前的设置是错的。但是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报警了,怎么办?

    到最后,小F实在是扛不住大家的轮翻轰炸,把报警设置又调成了原来的样子。于是又慢慢的,小F也习惯了这种嘀嘀嘀的报警声。

    于是,后来所有新来的人也都习惯了这种吵闹的报警声。

    直到有一天,院长一个亲戚开刀。本来从不进手术室的院长大人,大驾光临手术室。看到了这个情景,于是好奇的问了句:咦,这什么机器啊?怎么老是在叫呀?

    其实院长也不懂这些,只是随口这么一问罢了。但是当时在场的麻醉师以为院长在嫌他们知错不改,吓得赶紧把机器调了回来。

    以后再有人问,咦,今天的机器怎么不叫了?麻醉师就会回答,院长让调回来的。于是大家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于是,等到哥们来的时候,已经听不到传说中的“正常报警音”了。一切又回到了正轨,刀照开,麻醉照打,也没听见谁再说不习惯的话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所谓的习惯,其实只是一个借口罢了。没有什么习惯是改不了的,关键在于你想不想改。

    2、纵有千言万语加起来,也不如领导一个屁响亮啊。想想还是当官好啊,起码说话有人听。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