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催热"全科医生岗亟须新政策

"催热"全科医生岗亟须新政策

2013-06-28 11:20 阅读:1476 来源:青岛日报 责任编辑:隋 峻
[导读] 如何才能让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机构做到"进得来,留得下",更好地服务居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亟须新的配套政策***,在工资待遇、岗位晋升和职称评定上要给予社区全科医生以更多的优惠。

    如何才能让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机构做到"进得来,留得下",更好地服务居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亟须新的配套政策出台,在工资待遇、岗位晋升和职称评定上要给予社区全科医生以更多的优惠。

    市南区卫生系统日前发布的公开招聘公告中,特别附加了这么一句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岗位取消招聘计划。"无独有偶,市北区卫生局经过到医科院校摸底后,在公开招聘时也未设全科医生岗位。而按照国家标准,市北区应有社区全科医生300人,目前则不到100人。

    一个医生负责七八千人健康

    市北区延安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春红最近一直为社区医生排班而满面愁容。"现在人手真是捉襟见肘啊,"张春红说,延安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在市北区乃至全市都名列前茅,但即便如此,也面临着全科医生短缺的困境。

    "我们一天的门诊量是250到300人,去年全年门诊量已经达到9.5万人左右。每天必须安排两个医生殖器班,有时候还需要中医和医助帮忙,否则根本忙不过来。职业年假根本想都不要想,正常的双休日现在都难以保证。"满脸疲惫的张春红显得颇为无奈。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手不够,一个医生要负责七八千人的健康,有的全科医生一天的接诊量近130人次,很难实现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张春红说。

    据了解,延安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服务的市民有2.7万多人,按照国家规定"每万人配备2至3名全科医生"的标准,至少需要5至6名全科医生。而现在只配置了两名全科医生,再加上一名中医和一名去年毕业还不能独立接诊的大学生,构成了该中心的门诊班底。

    今年6月起社区卫生室实行了延时服务,人手短缺的问题被再次放大。

    张春红说,延时服务需要医生、护士、药房、收银各一人,为了能节约人手,延时服务的排班只能让一名医生从早八点上到晚八点,原则上是干一天休一天,但是经常保证不了休息。

    与张春红一样,市南区江苏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莹给医生排班也是"绞尽脑汁".

    江苏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赵莹在内,共有全科医生三人,而社区服务人口为3.6万人,医生配备与国家规定的缺口差距较大。除去这三个全科医生,剩下的医生一个待产、一个在休产假。

    除了正常坐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人承担着每周两天、十户的家庭护理的部分职责。为了能节省出时间,安排开工作,社区医生们都把家庭护理服务对象按区域划分,一次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走访完五家。


    这个中心一天有80多人次的门诊量。为了能让中心正常运转,做到既保证患者看病,又要保证医生休息,赵莹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使尽浑身解数辗转腾挪。

    "有一次,实在人手不够,只有一个医生坐诊,社区有位90岁的老人发烧,但无论如何都抽不出人来出诊了。每当想到这件事情,我就特别内疚。"对此,赵莹十分感慨。

    医科学生对基层"不感冒"


    与人手的 "捉襟见肘"相比,社区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断档更是让人担忧。

    55岁的张淑娟和60岁的秦巧莲是延安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主力,而她们均为返聘的老医生,两个人都是"一身毛病":张淑娟几次在上班路上心脏病突然发作,经立即口服药物缓解病情后,坐在路边休息一会儿,再来坚持上班;秦巧莲经常一边自己打着吊瓶一边给患者看病。

    为解决人手和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卫生主管部门也是殚精竭虑。对刚结束的招聘,市北区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未设社区全科医生招聘岗位,其实有着说不出 的苦衷。招聘前,他们特地到各医科学校去摸底调研,发现非全科医生专业的学生都没有意愿到社区来,"好不容易申请到给社区加人的岗位不能浪费,因此,全科 医生的岗位只有放弃。"


    八大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3万服务人口,门诊量多的时候一天200余人次,少的时候150余人次,这么高强度的工作基本压在三个50岁以上的全科医生身上。

    相比延安二路和八大湖两个社区服务中心来说,江苏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年龄和学历结构相当让人艳羡。几名医生都是30岁出头,且都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还有一名硕士研究生。"几年之后能留下几个就不好说了。"相关人员对人才的快速流动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对于市南区取消招聘的状况,市南区人事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是报名的人少,二是部分报名的人员不符合标准,三是报名总人数不到最低比例限制,因此最终只能取消招聘。

    确实,如上述两位人士所说,现在医科院校的大学生对社区全科医生的岗位相当"不感冒".

    李晶(化名)是青岛大学医学院的一名研究生,本科时她曾在潍坊医学院学习。在她看来,全科医生面向社区需要什么都懂一点,这一点不少医学院的毕业生很难做到。他们甚至片面地认为,做了全科医生以后更容易出事故,风险较大。此外,全科医生的待遇和大医院的医生根本没法比。李晶的本科同学里面,她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去做全科医生。更有同学直接表示:学医就是要进大医院、念研究生,干全科医生肯定就没出路。

    "催热"全科医生岗亟须新政策

    如何才能让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机构做到"进得来,留得下",更好地服务居民?业内人士认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亟须新的配套政策出台。

    工资待遇是首当其冲的问题。除此之外,全科医生的职称晋升也备受关注,如果按照现有专科医生的晋升渠道,全科医生是没有机会的。

    随着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推广,基层全科医生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而**软硬件建设并没能跟上发展的步伐。全科医生因没有独立的职称晋升制度,致使现在从事全科工作的医生在评职称时还是要回到原来从事的相应的专业,造成全科医生在职称晋升时缺乏竞争力。

    我市某社区服务中心一位从医数十年的业内人士认为,全科医生的工作考核应该更有说服力,成为他们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指标,而不是外语、科研和论文。据其介绍,外语、科研和论文这几样社区全科医生绝难望大医院医生项背,大医院医生在某个专业领域里精研多年,都是一些专业的专家,从科研和论文的角度来说,社区医生难以接触到高端的疑难杂症,这使社区医生在职称考试中具有了先天难以弥补的劣势。
 

    "全科医生制度的关键,在于要推行社区医生首诊。而要实现社区医生首诊,首先需要优秀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制度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高素质的全科医生短缺,老百姓对全科医生缺乏了解和信任。"本市另一位社区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个行业的隐忧。


    这位人士向记者透露,国家一直强调职称向基层倾斜,但是各方衔接不畅,全科医生的晋升发展存在现实困境与障碍。到现在为止,自己仍然是主治医师,也没太多晋升空间,再加上名额稀缺,导致新进的年轻人的机会就更加渺茫。例如一名硕士研究生在社区奋斗数年后,要努力为中级职称而拼搏,可是他的同学却早已在副高的岗位上工作了,这种落差很难让人在社区安心工作。

    专家呼吁,全科医生制度是一项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实施起来还面临很多困难,相关部门要在支持和善待这项惠民政策的同时细化操作步骤,切实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要开展全科医生、公卫人员规范化培训,对自愿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毕业生在工资待遇、岗位晋升和职称评定上给予优惠措施;要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技人才提供交流学习平台,建立帮扶学习制度,即上级专家主动下社区巡诊指导,下一级卫生服务机构要安排全科医生到上级医院参加专家查房、业务培训,缩短技术差距。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