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业交流 > 外耳炎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

外耳炎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

2018-10-28 15:00 阅读:2066 来源:爱爱医 作者:刘安芳 责任编辑:点滴管
[导读] 外耳炎是指外耳道的炎症。传染病,过敏性和皮肤病可能都会导致外耳炎。急性细菌感染是外耳炎最常见的原因。

       外耳炎是指外耳道的炎症。传染病,过敏性和皮肤病可能都会导致外耳炎。急性细菌感染是外耳炎最常见的原因。

外耳炎流行病学 

所有年龄组都可能发生外耳炎。估计有10%的人在其一生中患上外耳炎。年龄越大发病率越低。与冬季相比,夏季更容易发生外耳炎。这可能与环境湿度增加和参与户外水上活动有关。

外耳道局部解剖 

外耳道是一个长约2.5厘米,宽7.0至9.0毫米的圆柱体,从耳廓的耳甲软骨延伸到鼓膜。它分为占据管道大约三分之一的侧(外)软骨部分和占据剩余三分**的内侧(内)骨部分。他们的交界处被称为地峡,是耳道最狭窄的区域。外软骨部分由较厚的皮肤衬里,具有许多附属结构,包括耳垢腺,皮脂腺和毛囊。管的内骨部分包含没有皮下组织的薄皮肤。该区域的真皮与下面的骨膜直接接触。因此,骨管的最小炎症或器械引起显著的疼痛或损伤。下鼓室凹陷是耳道下内侧面的一个小凹陷,邻近鼓膜。碎片可以在这个区域收集并导致或永久感染。耳道内壁是角化性鳞状上皮,经历不断的脱落。上皮移植是耳道的自然发生的清洁过程,其允许出口角蛋白碎片和耳垢。上皮迁移始于鼓膜中心并继续向耳内侧,然后是耳道外侧。耳道由中颅窝向上,颞下颌关节和腮腺区域前方,鼓膜内侧,乳突腔后方,下方颈部颅底和软组织。在考虑外耳炎的潜在并发症时,这些边界尤为重要。

发病机制和风险因素

尽管有耳道的防御机制,但有几个因素可能导致外耳炎的发生。

耳道固有的防御机制包括:耳屏和耳甲软骨部分覆盖耳道开口,有助于防止异物进入。毛囊和峡部变窄可抑制污染物进入耳道。耳耵聍,耳垢有助于营造酸性耳道环境,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它也是疏水的,否则可能会产生理想的培养基。此外,耳垢的粘性质量有助于捕获细小的碎屑。皮肤 - 耳垢屏障的破坏是外耳炎发病机制的第一步。然后皮肤的炎症和水肿导致瘙痒和阻塞。瘙痒引发刮伤,可能造成进一步的伤害。这一系列事件改变了产生的耳垢的质量和数量,损害了上皮迁移,并增加了耳道的pH值。使得耳道成为众多生物的理想滋生地。

特定因素会增加外耳炎的风险

游泳或其他水接触是外耳炎的一个明确的风险因素。过量的水分导致皮肤浸软和皮肤 - 耳垢屏障的破坏,将耳道的微生物区系改变为主要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任何创伤,例如过度清洁或剧烈刮擦耳道,不仅可以去除耳垢,还可以沿着耳道内的薄层皮肤产生擦伤,使生物体能够进入更深的组织。另外,棉签的一部分可能会脱落,或者一小块薄纸可能留在耳道中; 这些残余物可能部分崩解和溃烂,引起严重的皮肤反应和感染。闭塞耳道的设备,如助听器,耳机或潜水帽,可能易患外耳炎。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可导致外耳炎。牛皮癣,特应性皮炎等皮肤疾病可以引起外而言。先前的放射治疗可引起缺血性耳道改变,改变耳垢的产生和上皮迁移,并易患外耳炎。

微生物学

耳道通常被许多好氧和厌氧细菌定植,有超过90%的革兰氏阳性生物。葡萄球菌是居住在外耳中最常见的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细菌。导致外耳炎的最常见致病生物是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一些其他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也可引起外部中耳炎。真菌感染占外耳炎病例的2%至10%,并且最常发生在细菌感染治疗后。使用助听器的患者更常发生真菌感染。

临床特征

外耳炎最常见的症状是耳痛,瘙痒,出院和听力丧失。除了症状外,还应询问患者是否有任何已知的鼓膜穿孔,既往耳部感染,任何先前的耳部手术,最近的耳部仪器和水暴露。在体格检查时,应检查耳廓和耳屏是否有红斑或创伤迹象。伴有压力或当耳廓**纵或拉动时的压痛是外耳炎的指示性发现。然而,在轻微病例中可能没有这些迹象。耳镜检查对于区分外耳炎,中耳炎和其他耳部病变至关重要。耳道通常在外耳炎中出现水肿和红斑。碎屑或耳垢通常是黄色,棕色,白色或灰色。耳漏是外耳道的真菌感染,可呈现不同的外观。鼓膜可能在外耳炎中是红斑性的,并且仅由于管水肿而部分可见。沿着鼓膜存在气液水平表示中耳积液和潜在的中耳炎。外耳炎患者的鼓膜应采用气动吹气法进行移动。通过气动耳镜轻柔地施加正压然后负压,正常鼓膜分别向内移动然后向外移动。鼓膜的运动最为明显。

当患者有穿孔鼓膜时,也应该质疑外耳炎的诊断。这些患者的主要疾病可能是中耳,耳道继发炎症。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