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5日,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TS)和欧洲呼吸学会(ERS)共同打造的China Day专场第二次在ERS年会亮相。作为本次大会的亮点以及重点内容之一,组委会特设中英文双语PPT及中文同声传译。
China Day是欧洲这一最重要的呼吸病大会上展示中国研究成果的重要场所,包括ERS现任主席和前任主席在内的来自荷兰、英国、意大利和德国的5位重量专家,与我国呼吸领域著名学者钟南山院士、王辰院士、白春学教授、申昆玲教授、沈华浩教授、曹彬教授等人,就呼吸领域主要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讲演,分享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学术概念和学术思考。
现场听众积极互动,现场4个话筒架前一度排起队来。所提出的问题,或宏观,或具体,角度新颖,思维开阔,对话精彩纷呈,所有参与者共同为大会奉献了一场呼吸前沿的饕餮盛宴。
China Day现场提问
China Day 外国演讲专家
本次China Day的首个报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院士带来。王院士以《控烟:中国最具可行性与挑战性的疾病防控手段》为题,介绍了慢阻肺、哮喘、肺癌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死亡率、变化趋势以及由吸烟引起的呼吸性疾病所造成的巨大经济负担。近些年来,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控烟措施,医学界也在逐步完善戒烟门诊以及戒烟医生的专科培训和认证,中国的控烟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王辰院士
钟南山院士的报告则重点关注COPD小气道病变和检测,除目前常用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检测方法之外,一系列研究已证实,光学相干成像系统(OCT)可实时有效地检测COPD患者小气道病变,OCT对小气道评估有临床价值,MMEF及脉冲震荡技术(特别是共振频率)对COPD早期小气道病变有诊断价值,OCT对药物在小气道的疗效(如抗炎作用)评估可能有价值。
钟南山院士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沈华浩教授分享的主题是《中国哮喘研究:现状、未来和挑战》,他指出,随着对哮喘疾病基础的认识不断加深,中国学者在哮喘治疗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为新型药物研发和哮喘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研究方向。隐匿性哮喘和胸闷特异性哮喘等哮喘临床亚型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哮喘诊断,哮喘分型从临床日益发展到分子水平,为未来指导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沈华浩教授
北京儿童医院申昆玲教授带来的是《中国儿童哮喘的管理》,重点介绍了“过敏进程”的概念、临床研究以及可能的机制,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哮喘的控制和治疗方法以及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等问题,最后谈到了具有治疗和预防双重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最新临床使用情况以及研究进展。特异性免疫治疗会不会成为未来儿童哮喘主要的治疗方法?申昆玲教授在接受医脉通采访时的回答是,“不一定。特异性免疫治疗固然有其优势,但同时也有局限性,它针对的是单一过敏原,而当前我国哮喘儿童往往存在多种。”
申昆玲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做完题为《中国肺癌早期诊断策略》的报告后,现场有外国学者提到了有关低剂量CT筛查早期肺癌的问题,白教授说,中国做一次CT才200多元,而美国需要1000多美金,发达国家高昂的检查费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该手段的合理应用。
白春学教授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则专门介绍了人禽流感这一类近几年引起全球关注的传染病,内容包括H5NX,H7NX和H10NX等三种有血清学证据的人禽流感不同压型流行病和临床特点,人感染H5N1、H7N9与甲型H1N1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以及病理改变的比较,几种主要人禽流感的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曹彬教授
本次China Day专场11位学者的报告具体内容,近期将陆续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