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位在上海某三甲医院实习的医学生和我交流,他说很难受,上个月他轮转到神经科,遇到过一些无理病人,但是那天他实在忍无可忍,一位病人指着这位身高八尺的学生问候他妈。学生说骂他可以,但是对于家人的侮辱他不能接受,差一点就打回去了,但是最后还是忍住了。
他问我:“老师,学医这么多年,从没想过转行,但是面对这种蛮横无理的病人怎么办?我已经郁闷了好多天了”。其实以前我问过一个同事相似的问题,同事是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病人基本都是有精神障碍的,我问他会不会把病人的苦恼映射到自己身上,自己又是怎么调节的?他淡淡一笑答道:“会映射的,但是出了咨询室我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我想对于这位学生的提问也是一样:离开病人视线就忘得一干二净吧,千万不能让“坏”病人毁了你。
在坏字上打上了引号,就是说明大多数病人并不是真的蛮横无理,但是在医院的环境下,医生确实容易遇见坏病人,为什么呢?
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等五种层次,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现实生活中,人们能的行为完全受需要支配,作为病人群体,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以及次之的安全需求受到了威胁,情绪体验往往是生气、愤怒的,同时伴随而来的行为特征将是恶性、共计、***等。所以人患病后往往会情绪失常、精神不稳,判断力下降,再加之医院特定的环境背景,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病人就会出言不逊,剑走极端。现行的医疗模式是门急诊模式,医生在医院或诊所里对病人进行诊疗,给予不住院的初步诊断和用药,或者收住院治疗的行为。也另一方面讲,病人可以选医生,但医生不能选病人。全国各个经常举办各类病人选医生的活动,但是从来不会也不可能有医生选病人的举措。因为极少有医生对病人们,即使态度恶劣的见死不救的。所以,一名医生就医过程中遇到“坏”病人就不可避免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遇到“坏”病人怎么办呢?有一个词或许是老生常谈,但还是得强调,就是要学会沟通。有关资料显示,近些年医患**增长迅猛,绝大多数源于医患沟通不够。一项关于医患关系简章的调查表明,48%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在于沟通太少,50%的病人认为缺少沟通。在这方便医生和病人都应该学会将心比心。在这方面,“55387”定律值得借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55%体现在外表、穿着、打扮,38%的肢体语言及语气,谈话内容占到7%。虽然医患沟通中谈话内容绝对不可能这么低,但不可否认是全方位沟通的重要性。
并且这种沟通不仅是在医疗技术服务层面,更重要的是观念、心理、社会、经济等层面。
当然,对于一些实在无法交流的极少数“坏病人”,只能尽力而为,顺其自然吧!记住两点:一是离开病人就忘得一干二净吧。二是这只是对病不对人。再说,一辈子那么长,别说是医生,谁都会遇到奇怪的人,你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