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神经内科医学进展 > 脑卒中后抑郁的预防性治疗

脑卒中后抑郁的预防性治疗

2014-05-28 23:56 阅读:1601 来源:医脉通 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据全球范围内多项研究的汇总资料显示,卒中后罹患重性抑郁的比例为14.3%-22.9%,尽管不同研究时点、研究样本和评估标准的研究结果可有一定差异,但PSD病人遍布社区、康复机构和医院是不争

    作者:毕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

    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据全球范围内多项研究的汇总资料显示,卒中后罹患重性抑郁的比例为14.3%-22.9%,尽管不同研究时点、研究样本和评估标准的研究结果可有一定差异,但PSD病人遍布社区、康复机构和医院是不争的事实。卒中后抑郁不仅可以在卒中后较短时间内发生,而且卒中后半年至2年间,仍有约近1/5患者有卒中后抑郁(重型抑郁18.8%,轻型抑郁15.4%)。

    北京56家医院联合进行了中国PSD发病率与患者预后的前瞻性研究(PRIOD),采用WHO诊断访谈和DSM-IV抑郁症诊断标准。结果显示卒中患者3年累积PSD发病率为27.3%,1年累积PSD发病率为41.8%。

    中国《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治疗专家共识(更新版)》指出:卒中后抑郁对病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直接加重认知功能损害、妨碍日常活动和康复锻炼。与无抑郁的卒中患者相比,卒中后抑郁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较慢、认知功能水平明显降低、10年病死率增高3-4倍。卒中后第12个月和第24个月的死亡率可能与卒中1个月时的抑郁症状有关。

    卒中后抑郁会促进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和恶化,而且会因增加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降低卒中后二级预防止疗的依从性、通过导致高凝-促炎症状态等机制增加心脑血管时间的复发。目前的研究证据尚不足以充分证实卒中损伤部位与卒中后抑郁发病的关系,但综合多项资料可推断前额叶(特别是右侧)损伤患者出现卒中后抑郁的几率较高。

    心律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关的重要指标,心律变异性较高表明心血管系统对各种**的反应性较好。与抑郁症研究结果相似,卒中后患者的心律变异性明显低于非抑郁卒中患者,提示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加。

    卒中后抑郁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大脑中有多个重要的神经递质通路,如5-HT系统、DA系统等。已有研究证实卒中使得5-HT神经通路有不同程度受损,因此产生与5-HT功能失调相关的情感功能异常。卒中患者的脑血流变化分析发现,腹侧前额叶皮质、丘脑与整合悲伤情感**有关。PET也证实,大脑中动脉损伤的卒中患者对负性情感**的反应异常增加。

    鉴于抑郁及干预对卒中的重要影响,英国皇家医师协会为卒中患者的情绪管理提出了权威建议 :

    1.任何被确诊为有一种情绪障碍的患者都应该进行其他心理疾病的评价(B级建议)。有严重、持续或恼人的哭泣(情绪病)的患者应进行抗抑郁的药物治疗,通过监测哭泣的频率以验证有效性(A级建议)。

    2.轻型抑郁症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如抑郁症持续存在才进行治疗。症状加重或已持续很久则应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物(A级建议)或由经良好训练的专业人士执行/督导下的心理治疗(B级建议)。

    加拿大卒中诊治指南建议(2012-2013版)中也提出,卒中后抑郁患者更适合使用SSRI。选择抗抑郁药应基于抑郁症状、药物潜在不良反应(尤其是老人)、药物相互作用和潜在疾病条件。

    2014AHA/ASA建议卒中存活患者应定期接受筛查,评估是否出现抑郁。如果有抑郁,则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特别是SSRI(I类建议;B级证据);抗抑郁药对有卒中和广泛性焦虑的患者有益处(IIa建议;B级证据)。

    近年来已有多项卒中后抑郁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使用了不同机制的抗抑郁药(如西酞普兰氟西汀、去甲替林、瑞波西汀),均发现抗抑郁药治疗卒中抑郁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显著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促进认知功能恢复,并提高存活概率。在影响卒中患者死亡的多种因素中,抗抑郁药使用与否是影响卒中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神经科医生而言,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已经达成共识,并且给予了积极的治疗,以促进卒中病人整体预后的好转。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卒中后先评估抑郁程度,之后给予相应的抗抑郁治疗。

    能否针对所有卒中病人进行预防性抗抑郁治疗?

    这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Robert G. Robinson等进行了《艾司西酞普兰和问题解决疗法预防卒中后抑郁随机对照试验》,该试验可能是全球第一个对3个治疗组中2组充分盲法以论证选择性预防精神障碍的研究。

    这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176名急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艾司西酞普兰预防性治疗组、非盲法问题解决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患者分别接受盲法艾司西酞普兰(n=59,<65岁剂量为10mg/d,?65岁剂量为5mg/d)、非盲法问题解决治疗(n=59)和安慰剂(n=58);治疗时间12个月;研究者分别在基线、治疗后第3、6、9和12个月对受试者进行随访。

    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确诊抑郁症(以无抑郁患者比例评价治疗疗效),次要终点包括使用18项功能***性评定量表FIM评估日常生活活动、28项社会功能测验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状况自我满意程度。

    心理评估量表包括17项HAMD量表和16项HAMA量表。在各随访时点或患者报告有症状时依据结构式临床访谈问卷和DSM-IV诊断标准诊断“卒中所致抑郁症”。

    基线还进行了神经心理学评估包括线段等分标记试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以排除明显认知功能损害。

    问题解决治疗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认知研究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是由受训后的心理治疗师在研究初始12周内(第1、2、3、4、6和10周)对患者进行6次心理治疗,抑郁和非抑郁患者接受的问题解决治疗内容相同。

    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卒中后12个月内,艾司西酞普兰预防性治疗可显著减少PSD发生。三组患者PSD发生率分别为艾司西酞普兰组8.47%(5/59例)、问题解决治疗组11.86%(7/59例)、安慰剂组22.41%(13/58例);艾司西酞普兰组与安慰剂组相比HR4.5,95%CI 2.4-8.2,p<0.001;问题解决组与安慰剂组相比HR 2.2,95%CI 1.4-3.5,p<0.001;服用安慰剂的卒中患者发生PSD风险是服用艾司西酞普兰患者的4.5倍;经调整年龄、性别、损伤部位、ADL评分、MMSE评分和SFE后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仅有治疗为显著性因子。

    目前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预防性治疗可避免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从而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有可能面对这样的选择:是否需要对所有卒中的病人进行PSD预防性治疗?

    现在确切的回答这个问题为时尚早,但是新理念的提出往往会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一方面预防重于治疗是卒中防止中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减少死亡率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卒中产生残疾程度,包括瘫痪、认知功能下降、焦虑抑郁等,使卒中患者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卒中后生活质量。对PSD而言,从重视评估到预防性治疗,是一个理念上的更新和转化,将对临床防止PSD产生重大影响。考虑到临床上很多疾病和手术后都可能伴发抑郁情况,以此类推是否都要进行预防性治疗?这个命题将会涉及到很大的临床范围,医生的临床理念和思路都会产生新的挑战。

    我们期待更多的临床试验数据回答这个问题。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