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152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年医疗收入达到千万元以上,占到了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76.8%,其中甚至有36家的收入超过了三千万。
这一切得益于临沂市在医共体建设上真抓实干,多措并举,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设备、设施老旧,技术力量薄弱曾是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难题。
临沂市政府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整个“十三五”期间,共投资14.79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重点对131所乡镇卫生院、2273所村卫生室进行扩建提升改造。
同时,将政府办县域医共体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列入县级财政全额预算单位,按照2019年50%、2020年80%比例由县级财政予以保障,两年总计投入10.63亿元。
为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改造工作落到实处,2019年起,市级财政还对新增验收合格的每个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分别给予20万元和1万元补助,共补助3000万元。
政府砸下真金白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设施也全部“旧貌换新颜”。
官方数据显示,临沂市全市198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已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也达到了100%。
在此基础上,临沂市还建成了39处省级、200余处市级、600余处县级示范村卫生室。
与此同时,临沂市深入开展乡镇卫生院等级评价和“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将创建评价与示范引导相结合,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
全市有96家乡镇卫生院达到甲等水平,67家达到乙等水平,17家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31家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创建社区医院13家。
为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在县域医共体建设过程中,临沂市还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支持,从二级以上医院选派三批共112名优秀人才,到业务薄弱卫生院和扶贫重点乡镇担任“业务院长”,带动建设特色专科125个,培训人员4.65万人次,提高乡镇卫生院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持续开展“万名医生下基层”活动,数千支服务队和数千名医务人员进乡入村,大规模服务基层,提高了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临沂市做的第一件事是“稳队伍”。
如今,很多村医都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赤脚医生”转变而来,他们服务基层一生,年事已高却始终是农民身份,面临着“老无所养”的困境。
为解决这一问题,临沂市积极为乡村医生争取养老保障,为全市4294名乡村医生购买了职工养老保险,为5673人购买了城乡养老保险。
算下来,全市81%的乡村医生都有了养老保险,能够在退休后依然获得稳定收入。
同时,临沂市也没有忘记退休的村医,累计为25362名老年村医发放补助4.66亿元。
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临沂市接下来做了第二件事——“提活力”。
临沂市响应国家号召落实“两个允许”,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有关政策核定,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待遇,使其工资水平不低于本辖区县级公立医院同等职称人员收入,有效激发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
在绩效改革政策执行情况较好的兰山区,当地政府坚持“一院一策、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分配自主权,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贡献突出的医务人员倾斜。
区域内1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有11家人员绩效工资超过区级综合医院平均水平,人均年收入达14万元,基层医生真正成了大医院医生羡慕的职位。
为进一步增强岗位吸引力,临沂市还建立起了基层卫生人员荣誉制度,开展齐鲁基层名医、沂蒙基层名医评选活动,先后有16人获得“齐鲁基层名医”、19人获得“沂蒙基层名医”称号,分别享受每月1000元、600元政府津贴补助。
这一做法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基层卫生人才引领示范作用,激励基层医生奋发图强,逐步形成起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良好执业环境。
临沂市在医共体建设过程中,始终关注基层医生的需求,将钱花在“刀刃上”。
以“提收入”、“稳队伍”、“改善环境”等措施为手段,最终实现了为基层留住人才,提升服务能力的目标。
来源丨医学界基层医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