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子宫内膜异位症(cutaneous endometriosis)临床上极罕见,多见于成年妇女腹部或外生殖器部位外科手术,特别是剖宫产手术史后的瘢痕处。也可自脐部或腹股沟处自行发生。
患者,女,33岁。
主诉:脐部紫色无痛性包块3年余。
病史:患者自诉3年前此包块出现,当时并未在意,但随后包块逐渐增大从而引起注意。病灶有不规则出血,患者皮肤苍白但有变黑的趋势,而且并非日晒后的颜色 (Fitzpatrick II 型皮肤),患者也并非习惯性晒日光浴而且仅晒黑过2 次。无癌症或皮肤病家族史。未见其他伴随症状。除了于2006年12月因咳嗽和气短被诊断为结节病外,无其他特殊病史。截至就诊时,患者除服用泼尼松龙外未服用其他药物,且无呼吸道症状。
体格检查:病灶为分叶状结节样肿块,大小3 cm×2 cm×2 cm,质硬,无压痛,难以复位。
辅助检查:超声检查提示为实质性肿块,边缘清晰。切除病灶并进行活检,切取时发现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为橡皮样。
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灶为子宫内膜组织。
2007年7月末次随访时,该患者无妇科症状或皮肤病变。
病例讨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被覆面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而形成的一种妇科疾病。约15%的育龄期妇女和50%的不孕症妇女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近12%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妇女的子宫内膜组织异位 于盆腔之外,皮肤子宫内膜异位症约占生殖器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0.5%~1.0%。如本例患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状仅表现为皮肤包块的病例非常罕见。皮肤子宫内膜异位症尤其是脐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与黑色素瘤(典型表现为黑色肿块)相似,表现为周期性疼痛与出血。但本例患者并不典型,表现为无痛性、不规则出血的 肿块。皮肤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采用手术切除;患者可能还需要口服避孕药,包括孕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以阻止月经形成并缩减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若怀疑为黑色素瘤,切除病灶进行活检非常必要。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很少发展为癌症。
了评估银屑病关节炎(PsA)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研究人员进行...[详细]
皮肤癌患者体表的癌细胞正在如何变化?要是能直观地看到这些“原生态”癌细胞就好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