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儿科诊疗指南 > 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诊治

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诊治

2012-04-27 11:38 阅读:3224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小儿脑性瘫痪是目前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严重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小儿脑性瘫痪是目前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严重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我国脑瘫的发病率在1.8‰-6‰之间,国外报道工业化国家的脑瘫发病率为1‰-4‰之间。进入80年代后,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生儿监护病房的广泛而有效地在临床中应用,使得高危儿存活率提高,但同时也增加了脑瘫的患病危险性,使脑瘫发病率有所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小儿脑性瘫痪病因

    1、孕前因素 家族中有脑瘫、智力低下患者;母亲分娩过有运动障碍的婴儿;父母近亲结婚;母亲智力低下;家庭中有死胎、死产史、早产史等。
    2、产前因素 孕妇年龄、产次和孕次;严重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天性的病毒感染;RH或ABO血型不合;羊水过多;宫内发育迟缓和妊娠后期阴道出血;非子痫性惊厥等。
    3、产时因素 胎儿窘迫;羊水污染;产程停滞和产钳助产;胎盘早剥和过期妊娠;臀先露和双胎;4000g以上巨大胎儿等。
    4、产后因素 低出生体重;生后窒息和吸入性肺炎;脑膜炎和新生儿脑病;血清胆红素大于272mmol/L;癫痫;吸吮无力;喂养困难和新生儿黄疸迁延不退等。

    【小儿脑性瘫痪分类

    目前多根据原因的不同,损害部位的不同,肌张力的状况的不同,姿势及运动模式的不同,病情轻重的不同及有无合并症等进行分类。

    (一)  根据临床特点分类

    1、痉挛型 伸肌张力亢进是本型特点,占脑瘫患儿的60%-70%。
    2、手足徐动型 以肢体难以用意志控制,不自主运动为主,占20%。
    3、强直型 伸肌及反射特殊亢进,关节活动呈铅管/齿轮状。
    同时还可分为共济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和无法分类型

    (二)  根据脑瘫部位分型

    可分为单瘫,截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四肢瘫和双重偏瘫。

    (三)  根据病瘫病情分度

    以生活是否能自理为标准,根据患儿年龄所应有的活动能力,将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为3度。轻度:生活完全自理;中度:生活部分自理;重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小儿脑性瘫痪临床表现

    (一)脑瘫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1、新生儿期 痉挛发作,喂养困难,哭声微弱,moro反射减弱,自发运动减少,易惊好打挺。
    2、1-3月 俯卧后不能抬头,持续哭闹,手紧握,不笑。
    3、4-5月 不伸手抓物。
    4、6月 手、眼、口协调不能完成。

    (二)早期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

    1、运动发育迟缓 患儿的坐、立、行均落后。最早引起家长注意的症状往往是很晚还不会坐。
    2、异常姿势 在仰卧位和直立时出现的姿势是上肢屈曲,下肢呈伸直和内收。但在俯卧位时屈肌张力占优势。
    3、异常肌张力 脑瘫时肌张力大多增高,但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肌张力低下,此时易误诊。
    4、异常形式的动作 在一岁之前就表现出常使用一只手去持物,爬的动作不对称,常常是先天性偏瘫的表现。爬时上肢有交替样动作,而双下肢没有,像兔子跳跃性的向前,这往往是双下肢痉挛性瘫的表现 。面部作怪异的表情,手指和足趾呈扭曲状运动、吸吮、吞咽困难,流口水过多等情况都要注意。
    5、反射异常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出现反射异常及Voita姿势反射异常,有助于发现脑瘫患者。

    (三)典型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是患儿最基本的问题。患痉挛性偏瘫的患儿,在病程早期有患侧肢体随意运动减少,上肢较下肢更常易受累。1岁时能明显见到手的活动不灵活,行走延迟。由于张力增加,呈足尖步行。踢阵挛和Babinski征阳性,深腱反射亢进。痉挛性双侧瘫,表现为双侧肢体痉挛。当患儿开始爬时常首先观察到痉挛性双侧瘫,患儿前臂能正常交互爬,但双腿则拖在后面,酷似舵状,而不是正常的四肢爬行动作。当扶起患儿腋下悬起时,双下肢呈剪叉姿势。同时行走延迟,足马蹄内翻,并以足尖步行走。痉挛性四肢瘫是脑瘫的最严重形式。四肢运动明显受损。手足徐动型脑瘫相对少见。这些患儿的特征为肌张力低下,头控制差,头颈松软,进食困难,伸舌,流涎。其他各型脑瘫患者有其相应的临床表现。同时他们可伴有智力障碍、癫痫、视、听、言语、认识和行为异常。

    【小儿脑性瘫痪实验室检查

    1、脑电图 脑瘫患儿脑电图的异常率一般为60%左右,且没有特征性改变。主要表现为异常节律的出现,其次为慢波节律及发作波。痉挛者脑电图异常律最高,混合型次之,手足徐动型发生率最低。
    2、头部CT及MRI检查 对脑瘫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可较早发现脑部的损害及程度。CT可表现为外部性脑积水,脑室扩大,脑实质内斑片状低密度灶或软化灶,脑萎缩和脑发育不全等。但其阳性率并不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CT改变与临床表现并不平行。而头部MRI检查对脑白质、皮质结构有清晰的分辨能力,对颅底、中线结构、颅后窝及大脑内侧面等部位有良好的观察,检出率高,并能解决CT不能区别、不能显示的病灶。
    3、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分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目前常用而且有重要意义的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其中手足徐动型患儿异常率高。

    【小儿脑性瘫痪诊断

    诊断的主要依据为:神经功能不正常,特别是自主运动的功能障碍;出生后或幼婴期发病;病性稳定,非进行性;非遗传性。然后结合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及有无先天性畸形。但脑瘫的早期诊断可使患儿得到早期治疗,使脑损伤所造成的功能障碍降低到最低限度或者损伤的功能得到代偿。因此临床工作中对具有脑瘫高危儿的重视,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当患儿出现已下表现时应高度警惕:
    ①过度激惹,持续哭闹,入睡困难;
    ②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体重增长困难;
    ③频繁吐沫,经常半张着嘴,舌头不停地伸出运动;
    ④非常敏感或激动,在不饥饿时也容易出现;
    ⑤对突然出现的音响或体位改变很敏感,似惊吓状;
    ⑥护理困难,在穿衣时很难将其手臂插入袖中,换尿布时难将大腿外展,洗澡时不易将拳头掰开。
    在诊断时应注意与单纯智力低下,运动发育迟缓及其他神经系统遗传代谢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小儿脑性瘫痪治疗

    一、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

    由于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脑组织各部位功能尚未专一化。故在反复刺激后容易形成新的突触和神经环路,重组一个中枢神经功能集团的网络系统,使损伤的功能得以恢复。一旦承担某种活动的主要脑区受损,其功能可由未受损的其他区域替代和代偿。同时婴幼儿脑损伤处于初级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尚未固定,这使得患儿学习新的正确的姿势和运动模式较为容易。以上为脑功能康复的理论基础,也强调了脑瘫康复的先决条件是早期治疗。近年来一般主张脑瘫的早期治疗应在生后0-6个月内进行。对于脑瘫患儿康复的目的是使他们身心等功能得到全面的康复,使他们在运动功能上、精神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康复,达到生理自理,为其将来参与社会活动、劳动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对脑瘫的康复治疗宜采用各种科学的技术和手段,着重以运动康复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矫形外科手术、作业疗法、语言、智力、心理、行为治疗及其他伴随缺陷的治疗。

    脑瘫的运动疗法分为二大类,一类是根据生物学和运动学的原理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为传统的运动疗法。另一类是建立在小儿发育神经学、运动神经生理学基础上的神经生理学疗法,简称理学疗法。目前应用最广的理学疗法是Bobath和Vojta法。
    Bobath法 利用反射性抑制肢体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按小儿神经发育的顺序及规律促进运动发育,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发育规律。
    Vojta法 促进生理功能,抑制病理反射出现,阻断恶性循环,同时防止肌肉挛缩、变形等二次损害。

    二、小儿脑性瘫痪其他治疗

    康复治疗是脑瘫治疗的主要方法。但我国传统医学推拿、按摩和针灸对脑瘫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也有报道高压氧治疗对脑瘫康复也有益。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药物对脑瘫具有确切疗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