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医生在内,每一种职业都有其职业道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社会普遍认知中,医生的职业道德就要和圣女比肩,似乎把年幼的孩子独自留在家中,半夜出急诊;家中生活清贫,仍坚持免费义诊等等高尚而无私的行为,才是医生应该的职业操守。然而有一位医生却发声:我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有基本职业操守的医生!因为有些标签只会让医生偏离正常价值观。
在当今中国绝大多数公众的认知中,中国好医生大多有着这样的标签:
1、超级劳累以至于慢病英年早逝或猝死;
2、常年不休息;
3、药到病除,啥疑难杂症都能搞定;
4、经常给交不起住院费的患者捐钱;
5、经常为了患者顾不上吃饭;
6、只给患者开最便宜的甚至一元的药;
7、自己家的生活都不好还捐钱给几十个贫困孩子;
8、为了患者自己孩子发高烧不去看,老人住院不去看;
9、把家庭电话手机什么的都给患者,说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但这样的标签真的值得宣扬吗?诚然,这些医生的行为值得我们点赞,但这也只是个别医生的个人选择而已,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医生这样做,不能用职业道德绑架医生!
举例来说,去年一位网名为“溜溜的闯”的网友在微博上发帖讲述了她带孩子看病经历:2月6日晚,两岁多的孩子出了一身皮疹,医生开了4分钱药就帮孩子治好了病。此报道一出,许多人就发出了“我看病怎么就遇不到那样的医生呢?”的感慨。
在大处方已成平常事、看个感冒动辄花费成百上千元医药费的背景下,最便宜处方的纪录在不断地被刷新,九毛钱,一毛钱,4分钱……而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理,“好医生”的标准也变成了“开低价药”,患者把医疗问题简化为费用问题,认为药方越便宜就越是好的医疗。
而作为医生来说,对于“治病”和“费用”,“治病”肯定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其次才是费用问题。一个“好医生”,首先应该有能“治病”的能力,并在此前提下能够使医疗费用尽量减少。而不应在于是否能开出“低价处方”.“低价处方”不能作为医生道德的考核标准。
医生其实也是普通百姓,只不过谋生手段是为人诊疗,就是出卖手艺和脑力的工作者而已,实在没有必要在道德上拔高,要求医生高尚。而且也真是高尚不起来,因为要是没有合适的报酬,一家老小一样生活难以为继。
社会由各种职业组成并推进,整天把道德准则挂在嘴上搞道德绑架,是对各种从业者的不尊重,是没有利诱的威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