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陈世伦:仁医无言,下自成蹊

陈世伦:仁医无言,下自成蹊

2015-07-27 15:12 阅读:1366 来源:医脉通 责任编辑:李思民
[导读] MM是什么?对于学医的人来说,绝不是“美眉”,而是血液科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的缩写。MM患者初期只是存在腰痛、腿痛等看似很常见的症状,到血液肿瘤科就诊可能已经是晚期,由于肿瘤细胞对骨组织的侵袭,患者打个喷嚏可能胸骨就折了。

    MM是什么?对于学医的人来说,绝不是“美眉”,而是血液科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的缩写。MM患者初期只是存在腰痛、腿痛等看似很常见的症状,到血液肿瘤科就诊可能已经是晚期,由于肿瘤细胞对骨组织的侵袭,患者打个喷嚏可能胸骨就折了。

    上世纪90年代,当许多人包括许多医生都还不太认识这种疾病、患者无处可就医的时候,“仁者”陈世伦就已经带领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的同仁开始了对这种疾病的探索。

    青年因“仁”择业

    1966年文化大***开始,国家大搞“巡迴医疗”,学校暂时停课。还在读大二、基础知识尚未学完的陈世伦就跟着当时北京积水潭医院、友谊医院和朝阳医院等机构的医师和护士组成的医疗队下乡去了。

    “知识很重要,基层人民需要医生。”陈世伦说,多次的“巡迴医疗”带给他最大的感触,也让他坚定了自己的从医理想,而先实践后学理论的学习过程也让他更有针对性和动力十足。

    1970年,大学毕业的陈世伦分到了北京朝阳医院,一待就是40余年。为什么选择血液科?谈到这个问题,陈世伦不由得感慨道,“住院医轮转期间,那些年轻的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我那时候就特想搞明白,白血病是怎么吞噬年轻人生命的,到底如何治疗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此后多次的国家公派出国进修与国外工作,也陈世伦学到了不少先进的医疗知识,“中国与发达国家医疗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知识越学越觉得不够。”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陆续收到一些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原本对白血病兴趣盎然的陈世伦,当看到这些患者骨痛难忍、甚至打个喷嚏都会胸、肋骨骨折、以至于最终多处骨折甚至发生截瘫时,他的心再次被刺痛了。而更让人痛心的是,那个年代,即使医疗最发达的北京,也很少有医院能有效解除这些患者的痛苦。陈世伦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中国的骨髓瘤患者有地方医治!他的团队,开始跟对这种世界公认的难治性血液肿瘤较上了劲。

    医路漫漫,仁者上下求索

    在万珂(硼替佐米)等新药问世之前,多发性骨髓瘤虽然也有药物可治,但效果非常不尽如人意。传统治疗方案反应率/应答率仅为50%——60%,完全缓解率也只有5%,即便后来有了骨髓移植,疗效的进步依然很有限。直到硼替佐米和沙力度胺、来那度胺等新药的出现,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2003年,美国FDA通过了对万珂的审批。在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上得知该药物的疗效和在美国获批的消息,陈世伦在2004年即申请在中国开展该药的临床研究,很快获得通过。

    2005年他作为申报者和首席研究者主持的全球研究国际项目“硼替佐米和沙力度胺联合治疗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获得美国强生总部的批准和支持,获得1000余万人民币的免费赠药和90余万美元的科研支持经费,这是我国唯一获得美国强生总部批准的科研项目。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是组长单位,参加单位还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301医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研究论文被美国2007年第47届血液学年会录用并应邀进行大会交流,并在国内与国外的医学杂志上发表。

    “当时一支药大约1万多元人民币,一个患者治疗一个疗程大约需要用30多支”,陈世伦的申请不仅开创了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在发展中国家的临床研究先例,也为30例患者赢得了宝贵的免费治疗机会。2年多时间过去,受试患者用药反应率接近100%,完全缓解率超过80%。

    如今,他所在的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已当仁不让成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研究和治疗的领军团队,每年吸引为数众多的骨髓瘤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而他,是这支队伍的重要成员。

    仁医仁师,甘心居幕后

    说起从医45年、担任血液科行政主任20余年的成绩,陈世伦很谦虚,笑呵呵从办公室书柜里拿出两本厚厚的论文集和一摞自己主编的多发性骨髓瘤教材,说:“就这几本,不多。”

陈世伦教授论文集

陈世伦教授主编的部分教材
    2005年,北京朝阳医院建立京西院区,陈世伦担任血液科行政主任及首席专家,在新院区默默耕耘,“后辈们都干得挺好,主要的事情就让他们做,我在后面支持。”

    陈世伦从不忘记陆道培院士、朱嘉芷教授等几位恩师对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关心以及关键时刻的指导,仁医亦仁师,他把这种温馨美好的师生关系也延续到自己与学生和同科室医护人员的相处上。

    采访那天,我们先在病房的医生办公室见面,然后沿着长长的安静的走廊步行到他的办公室。沿路,年近70岁的陈世伦主动和年轻的医护微笑打招呼,仁慈和蔼而谦卑,毫无主任的架子。

    相比于平时,查房时的他则要严肃很多。去病房看病人前,相关人员要先在医生办公室开会,管床医生逐一介绍病人情况,陈世伦自己会提问,也鼓励大家提问,给予及时的提醒和帮助。“除了每周一的大查房,我们还有其他时间的重点查房,以前我会要求全体医护人员都在,现在不了,我会提前通知他们,谁管的病人谁得在,其他医生及时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

    仁者爱人,人恒敬之

    爱病人,是陈世伦在近50年的从医生涯中发自内心的告白。

    每次查房前听其他人汇报,陈世伦除了在笔记本上写下病人的床号和病情概况,还会特地记下病人的名字。“叫他们的床号,感觉会很不好的。而且肿瘤病人跟其他病人还不太一样,心理格外敏感、脆弱。”不仅自己如此,他也要求科里的每一位医生和护士,和病人打交道都不许叫他们的床号。“骨髓瘤患者中老年人居多,子女就算孝顺的工作也很忙,老人很孤独,又得了这样的病,心理是很孤独很难受的。”

    陈世伦很少因为治好某一个病人而感到高兴,更多的时候他是在内疚和自责。“好多病人慕名而来,门诊也好,住院也罢,病人看见我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我很想听他们倾诉,但是真的没有时间……骨髓瘤到目前为止,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死亡率很高,我的很多病人陆续都已经不在人世了,每走一位我都会反省:如果我给的药物剂量调整一下,会不会能多活一段时间?……”

    在陈世伦看来,对治疗病例的思考和反省,是医者毕生修习的功课。只有不断地从治疗的患者中总结经验教训,下次遇到的患者才有可能多一线生机。

    爱是流动的,爱也是相互的。陈世伦和他的团队将朝阳医院血液科浇灌成了一片爱的天地,病房走廊挂满了病人赠送的锦旗,宣传栏里贴满了病人亲手书写的感谢信,陈世伦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来自中华骨髓瘤病友协会的书法作品,上书八个大字——医术精湛,品德高尚。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