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案例教学:PET/CT 误诊大肠癌对临床医生的启示

案例教学:PET/CT 误诊大肠癌对临床医生的启示

2015-03-27 20:21 阅读:1864 来源:丁香园 作者:学**涯 责任编辑:学海无涯
[导读] 大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具有良好的效果,即使癌症复发,再次手术后的长期生存率也比较高。而早期发现复发的癌灶,除了临床常规的血液检查外,影像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常用的有超声,CT 和磁共振,而 FDG-PET 对于病灶,尤其是对于大肠癌的诊断和良恶性鉴别诊断起

    大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具有良好的效果,即使癌症复发,再次手术后的长期生存率也比较高。而早期发现复发的癌灶,除了临床常规的血液检查外,影像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常用的有超声,CT 和磁共振,而 FDG-PET 对于病灶,尤其是对于大肠癌的诊断和良恶性鉴别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PET/CT 相对于其他的影像学检查来说,相对比较新,对于很多疾病的 PET/CT 表现的认识相对较浅,在 AMJ CASE REPORT 网站上发表看一则被误诊为大肠癌的病例,希望可以给临床医生和影像科医生有所启示。

    一名 69 岁患者,5 年前因体检时发现大便隐血和多项检查指标异常来我院胃肠科会诊。患者自述既往体健,无腹部及盆腔病史。结肠镜检查发现异常结肠肿瘤并官腔狭窄,结肠镜镜头无法通过。活检病理分析结果显示为高分化腺癌。CT 检查示无浆膜侵袭和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为 II 期。

    患者行结肠癌根治术,周围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标本显示癌灶已经侵蚀浆膜层,周围淋巴结未见转移征象,提示手术将癌灶完全切除。术后患者每 3 个月来医院进行血生化复查,每 6 个月行腹部 CT 检查。

    术后一年半后 CT 检查结果显示腹主动脉分叉处左侧见一边界模糊,非肿瘤性病灶,血供丰富(见下图 1A)。考虑为术后结缔组织的炎症反应。随后几次复查发现该病灶的形态逐渐改变。术后三年 CT 检查结果显示病灶体积增大,但放射学医生依旧认为是良性病变(见下图 1B)。
 


    术后 5 年复查,上述病灶在 CT 上呈实性肿瘤样改变,其内可见骨针形成(见下图 2A),怀疑为结肠癌术后局限性复发。但在临床癌胚抗原和 CA199 的肿瘤标记物检查都在正常范围内。为了证实恶性肿瘤的存在,患者行 FDG-PET/CT 检查。检查结果如下图(2B),上述病灶呈明显高 FDG 摄取,除上述病灶外未发现其他存在病灶,诊断为局限性结肠癌复发。
 


    随后患者行手术切除,病变位于左侧输尿管与腹主动脉及分支之间。术后标本肉眼观可见肿块由结缔组织组成,包括白色和坚韧的疤痕(下图 3A)。组织病理结果显示为良性脂肪组织,包括纤维血管成分(下图 3B)。
 


    病例学习

    结肠癌一般手术切除预后较好,有 83.2% 的复发病例一般发生在 3 年以内,而发生在 5 年后的较为少见。如果复发,再次手术切除,长期生存率也比较高。在对结肠癌术后的复查中,一般采用的影像学手段超声,磁共振,CT.很多的相关研究显示 FDG-PET/CT 在诊断结肠癌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也有报道显示其阳性预测值较高,为 96.4%,而隐性预测值为 76.4%.FDG 的高摄取现象在正常组织或一些良性病变,如炎性肉芽肿性病变和本案例中的手术创伤后组织修复中也可以出现,而被误诊为肿瘤。

    FDG 的聚集主要由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葡萄糖吸收的增快,二是葡萄糖代谢的延迟。两者其中的任何一种因素都可以造成 FDG 聚集的征象,因此这种征象并不是恶性病变的特异性表现。

    也就是说 PFT/CT 不是对所有的良恶性肿瘤进行准确的鉴别。目前更先进的 PET/CT 技术和更多实用的成像模态亟待开发,以此来明确诊断肿瘤的良恶性,避免误诊造成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