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简介
一项澳大利亚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60%)诊断困难的胆道狭窄患者,内镜超声检查是一种可行、安全且经济的方法。若内镜超声检查无效,SpyGlass胆道镜(SGC)可作为一种补充检查方法,内镜超声联合SGC检查可为绝大多数(94%)患者提供正确临床诊断,并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至最低。文章发表于《消化内镜》[Gastrointest Endosc. 2013 Dec;78(6):868-74. ]杂志12月刊。
该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0年2月-2012年2月一家三级转诊医院连续40例胆道狭窄患者。对所有患者首先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及其引导下活检;若内镜超声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则继续行SGC检查及其引导下活检。将上述检查结果与手术切除标本或组织细胞学阳性标本相比较。主要终点包括组织诊断、操作成功、不良事件与临床结局。
结果显示,经内镜超声检查,在39例(98%)患者中发现致胆道狭窄异常病变,对其中30例(75%)患者成功施行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内镜超声-FNA)(图1),23例(58%)显示为组织细胞学阳性。对于17例未能经内镜超声-FNA明确诊断以及2例接受内镜超声-FNA检查后可疑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患者,进行SGC引导下活检以协助诊断。在其中18例(95%)患者中成功施行SGC引导下活检(图2),其中16例(88%)获得组织学诊断。当首先采用内镜超声检查时,可使24例(60%)患者免于SGC检查,胆管炎发生率降至2.5%,并节省花费11万美元。采用上述方法,共38例(94%)患者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图1 内镜超声下所见胆管癌致胆道狭窄)
(图2 SGC下所见胆道绒毛状腺瘤(A)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B)致胆道狭窄)
专家点评----建立有效内镜评价系统,指导临床诊治
引起胆道狭窄的病因多样,如胆管结石、炎症、恶性肿瘤等。近年来,恶性肿瘤所致胆道狭窄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胆道狭窄的定性判断是临床工作的难点。早期、准确地区分胆道良性与恶性狭窄十分重要,关系到未来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一般来说,经间接的影像学检查初步筛选出可疑恶性胆道狭窄后,需要进一步获得其病理学或组织细胞学的诊断。目前,越来越多的内镜技术可用于评价不明原因的胆道狭窄。
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观察到胆道狭窄后,采用细胞刷检获得细胞学诊断的阳性率较低,采用胆道活检获得的组织学诊断率也不足50%.因此,诊断性细胞学检查和胆道活检阴性者仍须接受进一步的内镜评估,如内镜超声、SGC联合活检术等新型胆管内取样技术。
内镜超声-FNA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微创内镜诊断技术,在内镜超声引导下将穿刺细针通过内镜管道穿刺入病变部位,获取组织和细胞,用于病理学诊断,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组织学来源。此外,内镜超声-FNA可对肿瘤进行较为准确的术前分期,对下一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研究者报告,内镜超声-FNA诊断恶性肿瘤的准确率高达80%——90%.内镜超声-FNA检查的并发症较少,导致肿瘤种植的几率也较低,是一种准确、安全、敏感的方法。
胆道镜可在直视下观察胆道黏膜并靶向活检。传统的子母镜系统胆道镜已有30余年的历史,但由于需要两个人操作、子镜易损坏、图像欠清晰等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近年问世的SGC是将十二指肠镜直接插入胰胆管,直视下观察病变并可获得活检组织。国内外研究均支持应用SGC评价诊断不明的胆道狭窄。
对于ERCP取样后仍无法确定良恶性胆道狭窄者,内镜超声和SGC均是有价值的评价方法。临床工作中,医师关注的是如何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进行评价。
该项研究显示,内镜超声-FNA对诊断困难的胆道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评价方法,可减少进行SGC检查的必要性,降低SGC检查可能并发的胆管炎的发生率,避免SGC检查的高额费用以及治疗并发症的住院费用等。当由于血管、胆囊管等因素影响穿刺通路,通过内镜超声-FNA无法获取组织样本时,此时SGC可作为一种进一步评价的选择方法。然而,该研究为一项单中心的观察性研究,纳入的样本量有限。随着今后内镜技术的日益成熟,应进一步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逐步形成规范、有效的内镜评价系统,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诊断与治疗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张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