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业交流 > 久病重病当辨奇经(2)

久病重病当辨奇经(2)

2011-10-27 11:11 阅读:236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 责任编辑:刘坤
[导读] 奇经八脉学说自古迄今,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着虽代有疏发,但多散在而不详,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把奇经理论归属为十二经或脏腑理论的从属部分而存在,把它在理、法、方、药方面的具体运用,均概寓于脏腑,

    奇经八脉与脏腑有关系

    奇经八脉入属于脑之说  脑是人体极为重要的器官,祖国医学对脑很早就已有所认识。《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明确指出脑的上界在天灵盖的百会穴,下至风府穴。脑腔内充满脑髓,风府穴以下脊骨之内之髓,为脊髓,脊髓经项后之髓孔,与脑相通,合称为脑脊髓,正如明代《医学入门》中所说的:“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也。”脑髓的形成,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后天水谷精微所滋养。《灵枢·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对于脑髓的功能,历代医家多有阐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脑为元神之府。”《医宗金鉴》更明确指出:“头为诸阳之首,位居最高,内涵脑髓,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身。”脑神对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主宰,要靠经脉系统进行传导联系,而奇经八脉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奇经八脉与脑,不论在经脉循行上,还是在各自功能上都有密切联系,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统辖五脏六腑的活动,奇经八脉是其中的枢纽,起调节联系作用,许多与脑有关的疾病,治疗奇经均可收到良好效果。

    八脉隶于肝肾之说  肾为先天之本,主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在肾气盛的基础上,天癸始能泌至,促使任通冲盛,故又有“肾为冲任之本”的说法。八脉都与肾相联系,因此肾在奇经中作用尤为重要。肝主藏血,主疏泄。疏泄有序,则冲脉之气血旺盛,血海得以满溢,下行而为月经。妊娠后停经而滋养胎儿,分娩后则又可上行而为乳汁。若肝经有病往往损及冲任二脉,影响血海的盈亏安宁,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妇科疾病。鉴于奇经八脉和肝肾在生理、病理、经脉循行上的密切关系,古人有“八脉隶于肝肾”的说法。

    八脉与脾胃之说  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又主统血。人体胃气旺盛,则水谷之精气源源不断,可供给机体正常活动能力,先天之精赖后天饮食所化生的精微渐续充实,奇经八脉亦依赖水谷精微之气输布的充养。因此,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对奇经八脉有重要作用。

    奇经八脉辨证原则

    近几年来,随着经络学说的深入探讨,有关奇经八脉理论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掌握奇经八脉辨证规律,并把它系统地运用到临床治疗中去,对很多疑难痼疾的治疗效果会有进一步的提高。韩冰教授将奇经八脉的病机变化大致归纳为八脉自病、脏腑病变累及奇经、八脉病变累及脏腑三点;将奇经八脉辨证的原则分为以下4个方面。

    久病不愈,当辨奇经

    通过了解病史,就虚证而言,年轻者多禀赋原怯,不重调摄,愈加戕伐精血,致百脉皆虚;年老者,多精血已衰,百脉萎弛。实证者,由于奇经幽邃深远,病久入络入血,气结络痹而变为癥瘕积聚之证。故对病史长的患者,应考虑奇经八脉受损情况,尤其是肝肾久病之人,应注意有否影响奇经八脉。

    疑难重症,参诸奇经

    在一些复杂的疑难病证中,常出现多种症状,有时一些症状与正经混同,按常规治法不奏效。如崩漏不止,用调理脾胃药及止血药不效,用升举督阳,摄纳冲气等法,不治脾胃治奇经,往往获效等。

    详察病位,循经辨证

    奇经八脉循行部位,与人体脊,膂,膝,尻等有密切关系,当奇经萎弛,失去约束和统摄之功,就会出现肢节痿软,酸楚,痛坠,牵制,麻木等症状,或头重脊痛,尾闾痛连脊背,佝偻形俯,筋弛骨痿等不一而足。一般来说,以步态为主者,多责之跷、维二脉;腰酸髀痛为主者,多责之冲,任,带脉;背痛佝偻为主者,责之督脉。其他还有如因冲任循腹上行,冲气由少腹贯心,心下痞结或少腹积聚,与冲任二脉有关;带脉围腰一周,腰痛下冷,久遗久漏是带脉病。阳维、阳跷行于身侧,阴维、阴跷由大腿内侧循腹上行,寒热不调,步态不正,痿痹无力,心痛等,责之跷维。总之,奇经病变有独特的表现,应善于对证候归纳和鉴别。

    审视整体,结合奇经

    各种致病因素,使奇经八脉受损,可表现在奇经八脉循行部位及独特生理功能出现一系列病理表现。由于八脉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此奇经病变常具有见症繁多,病情复杂,一症多因等特点。既有本经之病,又有相关密切的奇经与脏腑合病或并病,临证应细心分辨。

  • 1
  • 2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