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一件事很让我震惊:一位佛山男子头晕反反复复两年,当地医生说他是耳朵有问题,要把左耳神经打断,让耳朵聋了才会好。可等他做完手术,却发现头晕还是没有消除。后来经人介绍,他找到了一位著名的康复科医生,确诊为颈椎关节错位,经手法治疗三四次,头晕就再没犯了。
只不过是花几百块的小事,却付出了耳聋的惨重代价,这样的结局相信谁都没办法接受。然而,指着那医生的鼻子骂他“卑鄙无耻”,除了能暂时发泄一下愤怒,又有什么意义呢?病人需要的不是道歉,而是药到病除,恢复健康。
如何才能让病人需求和医疗信息更好地对接,让病人少走弯路,少受伤害?很多医院在门诊设立了“导医” 咨询台,意在为病人提供看病的指引和建议。看上去这是一个不错的对策,但却往往虚有其表:要么是不具备行医资格的护士坐镇,要么干脆连半个人影都见不到。如此形同虚设,跟没有差不多,又何必白白浪费一个岗位,一份人工呢?还不如撤销了事,医院少了负担,病人也省了口舌。更重要的是,不会给人笑话做表面文章,岂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