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医疗行业“近亲繁殖”堪忧

医疗行业“近亲繁殖”堪忧

2011-04-27 14:17 阅读:2019 来源:爱爱医 作者:i*m 责任编辑:iam
[导读] 问出处之风作祟 扭转局面大势所趋 众所周知,近亲是不允许结婚的,因为近亲繁殖的下一代几乎都是低质量的,甚至患有各种怪

——问出处之风作祟  扭转局面大势所趋

    众所周知,近亲是不允许结婚的,因为近亲繁殖的下一代几乎都是低质量的,甚至患有各种怪病。同样,一个行业,如果要充满活力、健康成长,也不能搞“近亲繁殖”,而应该如北大校训一样“兼容并包”。但在医疗行业,直接挑选自己带的研究生留院任用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以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为例,有专家指出,外系统的医学毕业生想进入这两个系统的附属医院工作“比登天还难”,几率不到5%。省级医学院的情况更加严重,“有的科室80%的医生来源于同一所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冯燕光教授说。

    人们称之为“肥水不流外人田”。直接升学或者留院,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导师留自己的学生,考核方便,有感情联系,易控制,上手快;医院方面,大家通过推荐、内定、优先录取等方式,截留各自看上的学生,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于是,在一些医院,师兄、师叔、师爷“三世同堂”乃至“四世同堂”;于是,在一些医院,医生有“土著”和“非土著”之分,一直就读于本系统内的医生被称为“土著”,来自外系统的被称为“非土著”。

    “肯定不好。”受访专家对该问题的看法惊人的一致,“学术‘近亲繁殖’从内部摧毁了学术自由的根基,已成为我国学术发展的致命伤,制约着学术的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煤炭总医院邹阳春教授说。

    现状 “近亲繁殖” 无处不在

    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取消了“近亲繁殖”的本意,着重解释了它的寓意,即“在人员培养或使用中,亲属关系或师承关系近的人集中的现象。”可见,“近亲繁殖”已经成为一个公开且众所周知的现象。

    湘雅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闵连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闵连和张彤是同事兼好友,但她们在圈子里位子有些尴尬。从张彤的硕士导师那里论,张彤该叫闵连师姑——因为张彤的导师是闵连读博时的**兄。从闵连的博士导师那里论,闵连该叫张彤师姑——因为张彤是闵连博导的导师的关门**(之间关系如图所示)。日前闵连的**兄过生日,他的学生为他组织了一次聚会,席间二人为此争论了一番——究竟是闵连该叫张彤师姑还是张彤该叫闵连师姑,结论是——在那个场合,闵连这个“师姑”才是名正言顺的。

    虽然,这个小故事有点儿讽刺意味,却也从侧面展现了“近亲繁殖”的空前盛茂。据了解,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医疗行业“近亲繁殖”现象做过研究,不过我们可以在一项针对17所知名大学教师的调查中略见一斑。在接受调查的987教师中,有604人在最高学历毕业后,直接在母校任教,所占比例高达62%。武汉一重点高校法学院拥有博士学位的37位教师中,有34人从该校获得博士学位,比例高达92%。

    弊端

    对个人:学术个性萎缩

    著名学者姚国华曾经在《大学重建》一书中阐述过“近亲繁殖”对个人的影响,依据他的观点,在医学院校学习期间医学生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毕业时正需要一个强大的**,对原来的固有方式进行挑战和否定,再受一次冲击、锻炼和熏陶。

    这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如果省略这一步,留在本系统内甚至自己的导师手下工作,虽然地位高了,架子也大了,但是人际交往的范围却在缩小。这样,自己的心态会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僵化。”冯燕光说,尤其对于医生来说,思维定势是最不可取的,“因为医生面对的是个体,而且个体差异非常大,即便是同一类疾病,它的症状、处理方式等都不一样。如果形成固有思维,很容易作出错误判断,从而危及患者生命。”

    更为甚者,有的在导师手下工作的医生把更多的心思用在摸清导师的观点、思想和口味上,而不重视独特个性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按照我国的文化,‘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不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邹阳春认为,医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治学,不同观点与碰撞的机会少,缺少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力量,学术个性日益萎缩。

    对科室:“偏科”输在全局

    医学的发展是“悄无声息”的,10年后再回头看,你会发现10年前50%的医学理论发生了变化或者彻底颠覆。所以,任何专业都会上演“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戏码,如果想让自己科室永远立于学术的不败之地,必须全面发展。

    而“近亲繁殖”是挡在全面发展前的障碍之一,“例如,一个心内科室在冠脉方面有很大优势,但是在小血管方面可能差一些,‘近亲繁殖’出来的医生可能都精通冠脉方面,慢慢忽略了小血管方面,甚至最后就不再研究了,那么整个科室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而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也许30年后小血管成为主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叶飞教授把这种情况比喻成高考,“就像我们读高中时偏科一样,可能某考生特别擅长英语,但是数学成绩很差,那么高考时数学会拉分,总分就会落下来。”

    其实这是有前车之鉴的,肿瘤专业的姑息治疗理念是在1990年卫计委提出癌痛三阶梯止痛方案后渐渐发展起来的,“当初很重视姑息治疗的科室,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已经成熟,由于能减少患者的疼痛,在今天更受患者欢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肿瘤专家如是说。

    对医学发展:阻碍创新

    据《自然》杂志报道,如果将“近亲繁殖率”定义为大学师资队伍中本校毕业生所占比例,用一个国家发表的论文量和论文被引量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来反应一个国家的科研生产率,则发现,科研生产率与“学术近亲繁殖率”负相关。

    “之所以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创新往往是在‘百家争鸣’中实现的。但是,在一些医院,‘近亲繁殖’导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师门利益’。在这个‘师门’里,大家相互提携、相互利用、共同进退。结果便是,各个‘师门’之间形成各自‘山头’,明里暗里的‘派系’斗争严重。”冯燕光说。

    上述肿瘤专家告诉记者,在这些“利益团体”中,有些人掌握甚至垄断着大量的资源,在职称评定、课题、项目、经费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下,往往会形成由导师和其**组成的学术研究链,在学术观点和学术研究探讨方法上,常常一脉相承。这样的研究,很难有超越现有学术水平的创新成果出现。同时,由这个链条而维系着的学术‘方阵’,会对他们的学术观点极力维护,进而使学术争鸣销声匿迹,使一种观点一家独大。即使一些**有不同的观点,也可能因为‘避先生讳’而三缄其口。如此,则必然导致学术上的封闭和创新能力的丧失。”

    探源

    行政化运行机制待破除

    “近亲繁殖”的具体成因虽然复杂,但“关系学”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自己的人可靠,熟识的人好用,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医院当然概莫能外。尤其在今天,关系学甚至决定一个人前途,如果一个科室都是师兄弟,晋升、排班等都会“方便”一些,能享受到一些便利政策。

    同时,“关系学”中也有极端的表现——“排外”,“我们曾经尝试***一些外系统的医学毕业生,但是即使引进了能不能留住还是问题,因为他会受到同事的排挤,科研项目排不上,评职称也排不上,想不走都不行,渐渐地科主任不再愿意招其他系统的毕业生,以免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冯燕光感慨道。

    但这些都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我国医学院与医院之间不合理的行政化运行机制。就如同北京大学医学部王德炳教授所说,随着我国医学教育规模的扩大,一些高等医学院校推出了“一条龙”的教育政策,即所谓的“硕博连读”。而且考虑就业问题,能留院的尽量留院,这样可以提高就业率。“医学院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即便考分很高,成绩很好,但临床能力不行。因为有的学生为了考研,把本应实习的第5年用来复习功课,学校不但不反对,还支持这样的学生,甚至以此为荣,将考入协和、北医的学生列入‘光荣榜’来宣传,导致北医、协和系统愿意留自己的学生。”

    无疑,在我国医疗行业,北大系统和协和系统两家独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其他医学院的毕业生挤破头想进去也无可厚非,但这两家医学院的学生面前却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陷阱”——毕业后或留在本系统内,或出国。

    “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旭晨教授说,“‘从小看大’思想影响着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每个系统都对本系统培养的人才放心。很多人认为中考第一、高考第一,进入著名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是最优秀的人才,所读的学校是评判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近亲繁殖’能继续保持本血统的优秀和纯净,即使有人认为本血统内发展是一潭死水,但是从外边引进入才未必能让死水变活。”

    延伸

    “杂交”是大势所趋

    从发展历程来分析,医院的经历与国企有诸多相似之处,姚国华认为,过去国企的效率很高,是因为当年国企职员来源于四面八方,有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等,其创造力是没人怀疑的。但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国企内部的人事关系越来越复杂,有的一个家族同在一个企业里,并且一待就是几十年,大大降低了创造力,国企改革势在必行。

    跟国企需要新鲜血液一样,王德炳认为,“杂交”是以后必然的趋势。“北京大学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也曾经做过人事改革,不留本校毕业生,尽量吸引外校人才。如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陆道培院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同济医学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黄晓军教授,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他们都很优秀。”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令人信服的案例,即钟南山院士和孙燕院士,前者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后者毕业于协和医学院,但后来钟南山进入广州医学院,孙燕进入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并逐渐成为人人爱戴的医学大家。

    为遏止“近亲繁殖”,我国部分医院已经开始互派医生到对方进修并相互承认学分、面向海内外大量吸纳入才、不再留本校博士毕业生等新措施,医院“近亲繁殖”问题出现破冰之举。

    诚然,“近亲繁殖”的环境发生了不少变化,但是一直缺少制度性的约束。邹阳春认为,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比如在哈佛大学,博士毕业一律被“逐出门外”,不能留校。如果有志于回母校任教,必须在别的地方取得一定成就后再重叩母校大门,并和来自其他学校的学者一起公平竞聘。

    除此之外,叶飞认为,更有效的方式是推行多点执业,“一个医生在不同的单位工作,可以参与不同单位组织的科研项目。科研方向多样化,有利于实现学术交融,更好地促进创新与进步。”

    ——引自《医师报》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