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做好2016-2017年度提升医疗质量相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2016-2017年度,提升医疗质量,要做这些事:
提升县医院和民营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要以县级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为重点,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强化县级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依法执业意识,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理顺工作机制,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
▲以麻醉、重症医学、影像、检验、病理、产科、儿科等专业为重点,指导县级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加强专科能力建设。
▲以介入技术、内镜技术和血液净化等诊疗技术为重点,加强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适宜技术临床应用能力,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组织体系,加强重点专业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要进一步加强各专业质控组织体系建设,以病理、检验、影像、医院感染、病案等专业为重点,加强质量管理与控制。
▲扩大室间质评项目数量和覆盖范围,提高检查、检验同质化程度,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加强远程会诊体系建设,推动远程病理和影像诊断,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利用率,促进资源下沉。
▲加强相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重视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检查、检验技术人员的能力培训和质量控制。
▲加强住院病历及病案首页质量管理与控制,为推动信息化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加强疾病分级诊疗过程中医疗质量连续化管理。
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医疗机构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要求,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重点,强化“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标准统一,诊疗规范。制订并严格落实相关疾病诊疗规范、指南和临床路径,规范相关疾病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提高同质化水平。
▲畅通机制,无缝衔接。依托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等分工协作模式,落实相关疾病入、出院和双向转诊标准,创新患者综合管理分工协作机制,打破疾病管理的机构壁垒。
▲提升医疗机构内门、急诊患者诊疗连续化程度。创新对长期慢性病患者、复诊患者的门急诊服务工作机制,尝试优先安排熟悉患者病情的医师提供服务,提高患者疾病长期诊疗过程的连续化水平,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加强重点病种及医疗技术质量管理和费效比控制。
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选择发病率、死亡率较高,费用负担较重的部分病种和医疗技术作为切入点,如:脑卒中、冠心病(介入技术、冠脉搭桥技术)、常见肿瘤性疾病(肺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儿童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髋膝关节置换技术、四级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等,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升诊疗质量,加强成本核算、过程控制、细节管理和量化分析,不断优化费效比。
▲完善并落实相关病种和医疗技术的诊疗规范、临床路径、质控指标和标准,突出全过程质量管理,指导医疗机构不断提升诊疗质量安全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指导医疗机构研究建立相关病种和医疗技术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加强全过程成本精确管理,优化投入产出比,减轻人民群众不合理看病就医负担。
▲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质控和费效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反馈。
加强日间手术质量精细化管理
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医疗机构加强日间手术质量精细化管理,保障患者健康权益。
▲建立完善医疗机构日间手术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日间手术质量安全管理和评估工作机制。
▲指导开展日间手术的医疗机构制订并向社会公开本机构日间手术病种和技术目录,明确相关疾病日间手术的适应症范围、麻醉方式、主要风险和大致费用范围,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指导开展日间手术的医疗机构制订日间手术临床路径,加强日间手术病历管理。
▲加强对接受日间手术的患者宣教和随访,保障医疗服务连续性。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