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医难自治”,说的是医生很难治自己的病。但如今,这种尴尬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之际或许要改写了。今年下半年以来,“修补”医患关系,疏导医患情绪,维持正常医疗秩序,成了沪上不少医院的重头工作。诚然,医患关系纠缠、埋伏着许多医疗体制上的问题,医务人员期待着医疗改革,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了对职业定位的重新思考、自省、反思。
病人:“医生,我这个毛病是良性,还是恶性?”
医生:“回去烧烧高香,现在谁晓得良性还是恶性,看了片子才知道。”
病人:“我家很远,看一趟毛病不容易,能不能多开几盒药?”
医生:“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啊?”
“临床上,这种医生不经意说出来的‘口头禅’还有很多,比如‘跟你说了你也不懂’、‘到诊室外头等着’、‘害什么羞,人体器官我们一天看几十个,没有什么隐私可言’……道理不错,但表达有问题。一直这样说话,你们不仅要戴钢盔上班,我想,甚至还要穿防弹衣上班。”瑞金医院外科医生费健的话,让听者哑然失笑。
“温岭伤医”事件之后,医患关系再度变得敏感、脆弱。问题出在哪里?如何修补医患关系?瑞金医院请来医院里的“老法师”(上海话,指那些资格老的名家,在某一方面富有经验的长者,或是精通某个领域的人,编者注),重新培训年轻医生“好好说话”.
“会说话”的医生太少,沟通比“习武”更重要
“我们总说医患关系紧张,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科室几乎没有投诉,有的科室一直受投诉?一直被人投诉的科室、医生是不也要反思一下?”12月12日,瑞金医院医疗事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刘西瑛给年轻医生们开讲。
从事医疗**处理工作11年,刘西瑛已有了医患关系“危险因子”的敏感嗅觉。据她观察,医疗**其实很少是单纯的医疗技术问题,主要问题出现在沟通上。
“照理说,心胸外科危重病人很多,容易出现患者死亡或突发意外情况,医疗**会随之而来。但这个科室医疗**在全院并不算多,因为科室医生会和家属非常细致地沟通病情。有些科室则相反,一旦发生并发症,即便是正常并发症,家属也不理解,会闹会质问:‘为什么明明是阑尾炎,会出现肺部感染?'’明明是开肠癌,怎么会胰腺出血?‘怎么跟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我们以前涉及得太少。”刘西瑛说。
刘西瑛的演讲是瑞金医院众多医患沟通讲座的一部分。连日来,沪上不少医院推出各种疏导医患关系的对策,瑞金医院的沟通主题系列讲座意味深长:沟通比“习武”更重要。
“站在病床边”与“躺在病床上”完全不同
“医生很喜欢讲道理,但现在的问题就是医生太喜欢讲道理,结果换来拳头和眼角上的’青皮蛋‘。”当了17年外科医生的费健,最近在瑞金医院因为兼具幽默与深度的“医患沟通”讲座而走红。
11月12日,费健面向瑞金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学员开讲“非常时期的医患沟通”.
“有个刚开完刀的病人说:’医生,刀口好痛。‘你会怎么说?”
现场鸦雀无声,准医生们似乎都没准备好应对这个临床常见的“吐槽”.
“我们医生会说:’开刀嘛,是痛的呀!‘病人无语了。”费健说完,台下有学生笑了。
“我以前也没有什么感受,直到有一天,我的老师得了脂肪瘤开刀,手术后,他躺在病床上,拉着我说:’小费,开刀是真痛呀!‘”学生再度笑场,但费健没笑,接着说,“医生为什么爱讲道理,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站在患者立场想问题,当有一天医生也成了患者,视角不同,沟通就有了变化。”
但现实中,医生很难站在患者角度看问题。
美国著名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患了喉癌。“我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的角度完全不同……”后来,他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中写下这句话,成为医学箴言。费健把这句话送给年轻医生,“医生总是站在病床边,但有时也应躺**验一下病人的感受”.
每一次拒绝,都会埋下***
在国外,医生沟通技巧很受重视,医学生在本科与研究生学习阶段,都需要在这方面接受系统训练。在费健看来,好的医患沟通甚至关系到医务人员的安全。
“我们来看看温岭恶性事件,从患者看病到最后行凶期间有一年时间,一年里有什么机会可以补救,让后面的恶性事件不发生?我们很难深入了解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但给我们的提示和反思是:无论是**还是寻求帮助,病人在每一次被拒绝时,都会埋下此后发生恶性事件的***。”
事实上,如何令医务人员重视医患沟通,已摆上了医院管理者的案头。“如今,瑞金医院的病人数量排在全市前列,每天有上万病人进出医院,我们得好好想想:如何提高服务质量。”瑞金医院党委书记杨伟国说,2014年将成为瑞金医院的“加强医患沟通年”.如何重新建立良好的医患互信,是这座大型三甲医院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医患矛盾有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我们期待医疗体制改革,但与此同时,医院、医生本身也要反思,也要行动起来。”杨伟国说,医院正在计划推行一些配套改革,比如将医生考核从看服务数量转向看服务质量,与病人满意率挂钩;推出更多专病门诊,让病人用挂普通门诊的费用看上更多专家门诊。
(文汇报《“老法师”教新医生“好好说话”》本报记者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