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孩子,突然就残疾了。哈医大一院新生儿科王竹颖主任十分遗憾地告诉记者,每年都有几例这样的病例。
据介绍,徐女士怀孕40周,自然分娩了一女婴,孩子出生后一直健康活泼。28天时突然发生呕吐,抽搐,到当地医院拍头部CT,诊断为颅内出血,急转哈医大一院治疗。医生询问病史,得知患儿出生后注射过维生素K,但一直纯母乳喂养,化验检查显示患儿凝血功能障碍,诊断为新生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给予维生素K治疗,患儿虽然出血停止,并逐渐吸收,保住了生命,但14天出院时右侧肢体活动仍不灵活,转回当地康复治疗。
据王竹颖主任介绍,新生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临床最常见的婴儿期出血性疾病,多发于1-3个月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有多种原因,单纯母乳喂养已被公认为原因之一。因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很少,如无其他来源,可在数周内发生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是肝内合成凝血因子所需的辅酶。维生素K缺乏时,凝血因子不仅数量减少,而且活性也明显降低,患儿有自发性出血现象。维生素K缺乏症最具特征性和决定预后的是急性颅内出血,其原因可能是小婴儿脑发育迅速,脑组织周围的毛细血管丰富,其血管及周围组织改变较快,易导致颅内出血,颅内出血不仅病死率高,存活者往往留有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
王竹颖主任介绍说,维生素K缺乏症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加强孕母的营养指导和新生儿预防用药的措施是降低本病的关键。我国现已开展新生儿期应用维生素K进行预防,即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肌注维生素K10.5~1mg一次,早产儿连续注射3次,对预防本病是积极有效的。但有些单纯母乳喂养的婴儿,由于母亲饮食中维生素K不足,虽然出生时注射了维生素K,但出生几周后仍会发生维生素K缺乏。为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母亲在怀孕期和哺乳期应增加维生素K的摄入,多食蛋黄、动物肝脏、豆类、新鲜绿色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从而提高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
王主任还建议,母亲临产前2周每日口服维生素K120mg,或临产时肌注维生素K110mg。生后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亲应口服维生素K1,每次20mg,一周两次。如孩子有反复腹泻、脂肪吸收不良、使用广谱抗生素、有肝胆疾病或早产儿,应每周肌注维生素K10.5~1mg。维生素K缺乏除引起颅内出血外,还会发生皮下、胃肠、粘膜下出血,如孩子突然出现出血倾向,比如有皮下青紫、肿胀、呕吐血性或咖啡样物、血便或黑便、注射针眼出血不易止住及无明显诱因可解释的呕吐、抽搐时,要考虑到维生素K缺乏症,尽早查凝血酶原时间和头颅CT明确诊断。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出血补充维生素K6小时后可制止致命性出血,输新鲜血则在30分钟至1小时内即可制止出血,从而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冯宇曦 记者 郭悦)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亚药理学会和英国药理学会主办的澳-英联合药理...[详细]
2月28日,GW制药宣布美国FDA授予该公司用于治疗儿童Lennox-Ga...[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