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1095名新冠死者的尸体,专家“揪”出直接死因,发出忠告!
2022-05-25 14:38
阅读:2600
来源:肿瘤医学
作者:爱爱医小编
责任编辑:爱爱医小编
[导读] 为什么要给遗体做解剖?
新冠肆虐全球,几乎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让各国的医疗系统背上沉重负担,更给无数家庭带来不幸。截至2022年4月底,全球累计新冠死亡人数已超过625万。这些逝去的生命不是冷冰冰的数字,他们曾鲜活地活过,但逝者已矣,我们要做的是找出真相,避免更大的损失。而想要了解一种陌生的疾病,有一道“程序”不可避免,那就是尸体解剖。给遗体做解剖被称为病理解剖学,俗称“尸检”,即通过肉眼、显微镜或病理学技术,对死者的遗体进行全面研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改变过程,以帮助临床医生了解疾病。尸检是一项“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严谨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通过尸检,可以全面观察死者的器官变化,诊断疾病,找出死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的依据,总结经验和教训。尸检的病理结果可以给确定新发病、疑难病的病因提供重要依据,例如了解一种新疾病的致死原因,为治疗和防控提供参考。对于不明原因、突发的死亡,通过尸检,可以判断死者是否死于遗传性疾病,以提醒家庭成员做好防范工作。尸检可以收集各种疾病的病理标本,为病理学教学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一种实践性方法。对于存在争议的死亡事件,尸检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法律证据。具体到新冠病毒,现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答,比如:病毒具体破坏了哪些器官?在哪些部位比较集中?重症后期的症状,是单纯新冠病毒造成的,还是有免疫细胞参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院士认为,遗体解剖没有替代方案,可帮助明确新冠的器官病变、发病机制,判断死因,诊断并发症,以提高治疗水平。近期,一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新冠病例尸检报告发表在《柳叶刀》期刊上,由德国RWTH Aachen医学院完成。研究样本来自德国全境的1095例 COVID-19(新冠病毒)尸检病例,研究人员按照新冠病毒在德国流行的时间,将尸检病例分成三组:第二组:阿尔法毒株逐渐增加,德国开始开放老年人疫苗接种;第三组:以感染阿尔法病毒为主,德尔塔毒株也开始出现。主要为老年人,男性病例主要集中在65-69岁和80-84岁,女性病例主要在85岁及以上。这可能意味着,新冠病毒对老年男性的危害相对更大。有86%的病例死亡根本原因是COVID-19,直接死因包括弥漫性肺泡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衰竭等。其余病例死亡根本原因是心脏病、心肌梗死、吸入性肺炎等,COVID-19属于伴随疾病。在三组病例中,从确诊到死亡时间不足2周的病例分别占49%、52%和41%;时间为2-5周的病例分别占38%、37%和45%;时间大于5周的病例分别占13%、11%和14%。也就是说,尽管时间推移和病毒变异,但在2周内死亡的病例依然不少。专家忠告,新冠死者主要是高龄老年人,若想降低新冠死亡率,就要做好高龄老人的防护,并且重视老龄感染者在前两周甚至第一周的治疗。虽然新冠病毒很“凶猛”,但也非刀枪不入,我们可以利用它的“弱点”,远离感染。通过物理加热,可以破坏新冠病毒的蛋白质,使其失活。比如使用蒸汽消毒柜或锅,对餐具、奶瓶、玩具等耐热物品进行高温杀菌,但要注意温度在56℃以上,消毒时间超过30分钟才有效。酒精具有一定的脂溶性,可以杀灭具有包膜结构的病毒,使蛋白质脱水变性,导致病毒失活。建议使用75%的酒精,消毒效果最好。除此之外,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也可以有效杀毒,多用于日常用品。新冠病毒的传播形式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等,不能远距离传播。飞沫传播属于近距离接触,佩戴口罩是最好的防护方法。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多通过破损的皮肤、眼结膜、鼻粘膜沾染到病毒,所以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气溶胶传播主要发生在密闭空间,因此外出时要佩戴口罩,不去人员聚集的地方,家里要勤通风。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人类已经进入与新冠战斗的第3年,希望随着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新冠疫情能早日消退,我们能尽快回到疫情前的生活。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